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董卓停手呢?因為蔡邕說了,殺了盧植,天下震怖四個字,盧植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名望,之前的文章,咱們提到過盧植,他是漢末大儒,他的文韜、武略、人格與人脈,還有家族的成就,都接近完美。劉備和公孫瓚都是他的門生,他的統帥才能和赫赫有名的黃甫嵩、朱雋名列漢末三大名將,他剿除黃巾軍有功,因為堅決不賄賂上麵派下來的十常侍,含冤下獄,又因為董卓無能,盧植又被放了,盧植堪稱亂世中的人格楷模。
董卓如果殺了,他肯定就成了眾矢之的,就算換了皇帝,可天下都不聽他管了,他空有個皇帝,又有什麼意義了?所以關鍵時刻,董卓忍住了,他也有點怕了。
這這個時候,司徒王允打了圓場,廢禮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日再議,王允直接宣布討論結束,從頭到尾,他沒有多說一句台詞,就是不表態,如果大家都能擰成一股繩,堅決抵製董卓。或許董卓廢帝的想法就打消了,可正是這些大臣們首鼠兩端,左右觀望才導致了局勢的進一步惡化。
其實這些大臣並不忠於皇帝,他們忠於的是權力和自己的利益,歸根到底一句話,誰贏他們幫誰?董卓碰了兩個釘子,他看著百官散去,自己心中不快,場子丟了,麵子不能丟。
他按劍立於溫明園門口,想示威。可就在這個時候,忽見一人躍馬食戟,從園門外跑來跑去。董卓問李儒,這誰呀?這麼拽,李儒就介紹了,這是丁原的幹兒子姓呂名布,字奉先,然後董卓就灰溜溜的躲入園中。
大家看,作者通過董卓見到呂布的表現,來表現呂布的勇猛,呂布這個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一下就立起來了。但是呂布為什麼出現在溫明園外,還來來回回在門口轉悠呢?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這裏咱們先挖個坑,下回,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天,有人來報,丁原引軍城外挑戰,董卓還沒有行動,丁原先動手了。丁原已經和董卓撕破臉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俗話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董卓不得人心,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王者之師必勝,董卓很生氣。本來想和你們好好相處,現在逼我動手。雙方對陣,丁原指著董卓的鼻子罵娘,董卓還沒來得及回嘴,呂布就飛馬直殺過來。呂布一出,董卓慌走大敗,兵退三十餘裏。這一段的故事叫董卓三遇呂奉先,二人溫明園內初遇,溫明園門口再遇,洛陽城外三遇,這就是命中注定。
這就宿世前緣,千年等一回,董卓不由自主的就對呂布動心了。這小子太帥,我要定了。然後立即召開西涼集團全體股東大會,討論挖掘呂布的相關事宜。
董卓道: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虎奔中郎將李肅站了出來: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矣。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虎奔是勇士的意思。虎奔中郎就是中校團長,李肅對呂布的評價是勇而無謀,見利忘義,還別說他的評價還挺準確的。變相也說明,呂布這個人的名聲不怎麼好,但凡呂布這個人講點武德,李肅也不會自告奮勇接這個活。 既然呂布見利忘義,那用什麼才能收買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