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直呼丁原的名字,毫無對自己義父的尊重之意,還說自己在丁原處是迫於無奈,給李肅傳達的意思,就是我的內心是不滿足的。這時候李肅應該已經意會了呂布的真實想法,但是他不著急,李肅繼續捧殺呂布,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佩?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 呂布一聲歎息。恨不逢其主。呂布二次暗示李肅自己對現狀很不滿,李肅還是不接他這個茬。從這幾句對白中,李肅步步為營,先是把呂布捧得高高的,贏得呂布的信任,誘導呂布說出自己的心裏話,然後順著他的話慫恿呂布換主。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呂布現在完全掉進李肅欲擒故縱的套路中,他等不及了,自己就攤牌了。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到了這個時候,李肅才緩緩地拋出了魚鉤,我便觀群臣,皆不如董卓。
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呂布立刻表態:我欲從之,恨無門路。在確定呂布想投董卓門下時,李肅拿出金珠玉帶,明晃晃的擺在呂布的麵前,然後直言自己是受董卓之命來招攬呂布。
加入麾下,整個策反的過程水到渠成。
然後李肅又繼續放出終極大招,說道,我李肅這樣的平庸之才都能當個虎賁中郎將,以你呂布的大才,肯定貴不可言啊!抬高呂布貶自己的同時,進行類比,讓呂布看到差距。這就好比你的朋友能力不如你,混的還比你好,他勸你跳槽,你說你心動不心動?而且李肅隻說了貴不可言,沒有承諾具體官職,還有自己做參照,這就等於是給了呂布無限的想象空間,他前麵一句說董卓終成大業,就是暗示董卓有可能登上地位,下一句貴不可言,暗示呂布可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呂布一拍大腿,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李肅微微一笑,這還不容易,功在翻手之間,功不肯為爾。那麼是什麼功勞呢?李肅沒有說。讓呂布自己去悟。李肅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策反的整個過程,沒有半點提到丁原和董卓之間的衝突,他話裏話外都是你的功名富貴,其實唾手可得,就看你敢不敢。 從策反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完美的成功案例。李肅雖然對於人性拿捏的死死的,但他卻沒有看清,和呂布這樣貪婪和善辯的人打交道,注定不會有好結果。他套路呂布的時候,可能不知道自己也被呂布套路了。
我們來看,呂布悟出的投名狀是啥?呂布沉吟良久道,無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李肅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勸說呂布加盟涼州集團,沒有非得要求呂布殺死自己的幹爹,這也不是董卓的意思,他就是單純的看重呂布這個人才了,備了這麼重的禮,董卓還擔心不能勸降呂布,畢竟呂布可是丁原的義子。
這關係在常人眼裏可是很親近的,所以呂布沒必要殺丁原,他隻要領兵棄丁原而去就可以了。李肅一聽還有意外收獲,兄弟,那可太好了,若能如此,真是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遲,在於速決。咱們複盤一下李肅勸降呂布這事,這就好比潘金蓮遇上西門慶,你說是西門慶誘惑多一點,還是潘金蓮主動多一點呢?
大家看自從李肅找到呂布之後,呂布說的話,出於無奈,恨不逢其主,恨無門路,何以報之,進見之禮?呂布想殺丁原,恐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打算。
大家在想,他去溫明園前來回奔馳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肯定不是要殺董卓去的,應該就是想投奔董卓的,甚至有可能就是去找李肅,尋一個投靠的門路。
那麼,呂布到底為什麼要背棄丁原?他倆之前到底有什麼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