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到底為什麼要背棄丁原,甚至殺了丁原?表麵看是比較赤裸的利益驅動,但背後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話說李肅帶著重禮策反呂布加盟董卓的陣營,並沒有要求呂布殺丁原,但是呂布卻提出殺丁原,作為對董卓的覲見之禮。顯然,呂布要殺董卓應該不是臨時起意,那麼他為什麼想殺丁原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丁原和呂布的淵源。關於呂布的出身,三國演義中沒有寫,《三國誌呂布傳》和《後漢書呂布傳》中寫的比較簡單,隻寫了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呂布的父母兄弟全都沒有介紹,類似沒有來曆的就是關羽了,所以呂布應該出身底層。
史料上介紹呂布以驍武著稱,應該是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呂布投奔了並州刺史丁原,丁原應該也是看了呂布驍勇,所以認了呂布當義子。結合他的同鄉李肅對呂布的評價,勇而無謀,見利忘義,說明呂布這個人人格上是有缺陷的,這種缺陷就像一枚裂開縫的蛋,終究會散發出一些異味的。而有武勇的丁原,雖出身寒微,是個大老粗,但是丁原人品極為端正,一生為國效力,不避艱難。
不然大家琢磨呀,漢靈帝死的時候,他就被何進調入洛陽,有槍又有人,但是他卻從頭到尾沒有參與朝廷的內訌,直到董卓要廢帝才站出來說話。丁原人品端正,自然就得教育自己的這個幹兒子好好做人了。但問題是呂布這個人不信這些,雖然叫你一聲爹,那也是幹的,本質我們還是老板和員工的關係,理想都是瞎扯,你得給我待遇啊。
顯然在這一方麵。丁原給的很不夠,何止是不夠,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交代呂布到底是什麼官職。史書上記載,丁原隻給了呂布一個文官主簿的職位。三國演義中,呂布的出場是站在丁原的身後,呂布雖然是丁原的義子,實際就是丁原身邊的保鏢。
有句老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此驍勇的呂布,卻沒有用武之地,他跳槽那是遲早的事,加上丁原進入洛陽那麼久,也沒有什麼建樹,看看人家董卓,呼來喝去的,那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何等的霸氣。
再從當時朝廷的形勢來看,董卓的西涼兵已經控製洛陽,能夠和董卓抗衡的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紹,但是袁紹從開始就退縮了,丁原是漢靈帝駕崩的時候,何進召進洛陽的,顯然他人馬應該不算多。要不然何進殺宦官的時候,就不會再召董卓進京,所以目前丁原在洛陽根本無法自立。
對他來說,上策是趕快退回並州,尋求再發展,中策是聯合袁紹或董卓,趕快投入勢力大的一方,以求自保。可丁原偏偏取下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作為朝廷的元老人物,都任由董卓折騰,丁原非要與董卓硬杠,他的部下會怎麼想?這不是把並州軍士往火坑裏推嗎?
殺主將投靠敵對陣營,這可是一件大事,呂布絕無可能自顧自的就往上衝,否則丁原一死,兵將卻不服,呼起兵變咋辦?從後麵呂布殺丁原非常順利,收服部下也出奇的順利,幾乎沒遇到抵抗,可以看出,他在動手之前肯定跟並州軍中幾個重要人物商量過,取得大家的默契,所以殺丁原投降董卓。這不是呂布的個人行為,也不是呂布的臨時起意,實際應是並州軍官的集體決議。
隻是呂布在並州軍中威望最大,膽子最大,所以就成了帶頭人。現在再回過頭來看呂布的行為,就很好理解了。溫明園宴會之後,呂布應該就有了投靠董卓的想法,所以他才會騎馬在園門口來回跑。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李肅竟然來了,還帶來了寶馬金銀以及董卓的offer。呂布毫不猶豫選擇了工資更高,待遇更好的西涼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