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呂伯奢這件事,在曆史中到底有沒有發生呢?背後又有怎樣的內情呢?
首先,這件事陳壽在《三國誌武帝記》中並無記載。我們之所以知道,曆史上有一個叫呂伯奢的人,那是因為在南北朝時,裴鬆之奉皇帝的旨意,給《三國誌》做了一個注,在這個注裏,裴鬆之把當時各種版本的三國曆史,,都摘抄了一部分內容,這個地方他引用了三份資料。
那麼曹操到底有沒有殺呂伯奢?呂伯奢一家到底死的冤不冤呢?我們來看第一份資料,王沈的《魏書》裏說:曹操路過呂伯奢家時,老頭人不在,隻有五個兒子在家,他們想抓曹操,在馬廄裏準備動手,曹操先下手為強,就殺了他們。這裏很顯然,王沈是認為呂伯奢一家確實要害曹操,而且曹操是沒有殺呂伯奢的。那麼是什麼時候出現曹操殺呂伯奢這事呢?
最早是西晉後期的《魏晉世語》裏,而且是說曹操殺了八個人。東晉史學家裴鬆之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三國誌注》,他評價世語這本書,最為鄙劣,為了獵奇,胡說八道。
到了東晉又出了一本《孫盛雜記》,曹操的名言就是出自這本書。這本書認為呂伯奢一家被曹操冤枉。雜記原文寫道: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繼而淒愴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呂伯奢一家到底死的冤不冤,已經難以定論了。但是如果我們考慮當時的曆史背景,可以大致的來分析一下哪種說法靠譜。
首先,魏書的作者王沈,雖然曾是曹魏的大臣,但他寫書時已進入西晉,司馬家還封他為驃騎將軍,他的身份決定了他不黑曹操,也不會去美化曹操。所以猜想這才是事件的真相。呂伯奢家人確實想殺曹操,那麼後來的古人為什麼喜歡罵曹操呢?
因為晉朝實在是太拉胯,這一時期人們在不斷的反思,這還是我們的大漢了,大好江山怎麼搞成了這個樣子呢?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再到半壁江山,連匈奴人劉淵都看不下去,立誌要複興漢室。
五胡亂華可以說是自中原民族形成以來最大的災難,我們史書主要說它的積極意義,說這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但中原漢人付出的代價之大,無法想象。幾十年間,北方漢人被殺的隻剩四五百萬人口,胡人所到之處,男的殺死,女的則被稱為兩腳羊,晚上奸淫,白天吃肉,眼看江山糜爛,漢人屈辱。你說你是不是想罵人?罵誰呀?司馬家還是皇帝?不敢罵,罵曹丕,他不夠格。那就隻好逮著曹操罵,都怪你把漢朝搞沒了,不然也不會有司馬家的事。 孫盛嫉惡如仇,他越想越氣,他對曹魏充滿憤怒,至於史料的真實性,也就沒那麼考究了。
總之,我們要小心曹操這樣的人,就是他不講武德,導致了民族災難。說到底,曹操被黑的根本原因不是他做了什麼壞事,是揭他班的實在是不爭氣。說完了這些,我們再來看三國演義為什麼繼承了《孫盛雜記》的精神,而且進一步升級了曹操的格言。
三國演義把文獻資料上的,“寧我負人,勿人負我”,變成了“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那麼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呢?這個地方,易中天就認為三國演義是徹頭徹尾的在抹黑曹操,因為“寧我負人,勿人負我”是非常具體的,針對的範圍是很小的。我寧可對不起這人家裏幾口人,不能讓這幾個人對不起我,而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則針對的是事情的普遍化,不是這一件事,而是所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