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說,這是他的人生觀,生活的準則,而且將來還如此,錯殺了人還大言不慚,理直氣壯,這事情就可怕的多了,這個人的品質就惡劣,歹毒多了,那就是個最大的奸賊了。
這裏不想討論三國演義是不是抹黑曹操,畢竟這是小說,人家也沒標榜自己是正史,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這個虛構,實在是太精彩了。那麼三國演義虛構的為什麼更精彩了?
三國演義在這同一回,曹操開始是一個有理想,奮不顧身刺殺董卓的熱血義士,注意曹操刺殺董卓也是虛構的,緊接著,劇情急轉直下,曹操就滅了老朋友呂伯奢滿門,還說出了那句喪心病狂的名言,這個手法,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說的:欲抑先揚,這是有意的反襯,作者特意在同一回當中,把曹操至善的一麵和至惡的一麵都集中呈現了出來。在黑與白的強烈對比之下,曹操這個奸雄的形象就太鮮明了,太深刻了。那麼如此大的反差,為什麼我們沒有覺得不合理呢?
這就是三國演義了不起的地方了。曹操轉化的根源在於他心理上有個毛病,多疑。他這個多疑不是一般的多疑,而是一種可怕的多疑,罪惡的多疑,這是推動曹操從被動防禦,到主動殺人,從奮不顧身的義士,到血腥屠夫的轉折點,這也成為曹操一生的性格核心,甚至最後他就死在多疑上。說到這裏,大家就說三國演義裏曹操這個人物形象,經典不經典。說到曹操,我相信大家都能說出曹操的性格來。
書回正文,曹操殺了呂伯奢後,當夜曹操和陳宮到客店投宿,喂飽了馬,曹操先睡,陳宮就尋思,我以為他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你看曹操前後這麼大的反差,陳宮是接受不了的。本寶寶被騙了,但是陳宮這個人其實也有點不要臉。曹操去呂伯奢家的時候,他作為謀士不提醒,人心難測,曹操殺人的時候,陳宮也沒提醒曹操要冷靜,曹操已經殺了人全家了,他居然還想著放呂伯奢一命,居然想不到呂伯奢會複仇,足以說明他作為謀士,智商絕對不夠。
他一句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就把殺人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好像自己沒動手一樣,這就是典型的隻怪別人不檢討自己的人,而且夜裏他還準備刺殺曹操,他認準了曹操以後會濫殺無辜。再想想他之前聽了曹操幾句話就棄官追隨,他這個人辦事還很衝動,陳宮作為一個謀士,做事衝動,水平不行還推卸責任。
他那麼正義凜然,後麵就偏偏跟了人品最次的呂布,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一個殺了兩個幹爹的人就比曹操強嗎?不得不說,作者真的太毒辣了,所謂殺人誅心,僅憑這一章內的幾段關鍵情節,就已經盯死了曹操這個形象,陳宮寧願跟呂布也不跟曹操,難道不是在說殺爹的呂布都比他曹操好嗎?
陳宮舉劍要殺曹操,曹操性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