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我,傷透了陳宮寶寶的心。他認為自己眼瞎,看錯了曹操,怎麼辦呢?那就幹脆把曹操殺了,兩人月明中,敲開客店門投宿,喂飽了馬,曹操先睡了,然後陳宮便欲拔劍來殺曹操。
但是他忽轉念又一想,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轉念之後,陳宮就插劍上馬,不等天明,投東郡去了,陳宮要殺曹操,就是一場獨角戲,曹操根本不知道陳宮要殺他這事,而且大家看,陳宮這想法是不是有點前後矛盾了?
他為什麼要殺曹操?因為他認為曹操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現在他為什麼又不殺曹操呢?因為自己殺之不義,後患是國家的,不義是自己的。
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的德行放在了國家之上。就和他批評曹操殺呂伯奢一樣,他把自己的名聲,放在了主公曹操的安全之上。說到底,陳宮這個人就是拎不清,陳宮心說殺之不義,
更像是他的借口。他一個文人要殺曹操,說不定一下不成功,還有被曹操反殺的可能。那麼說到底陳宮,為什麼要離開曹操呢?
那還得回到開頭,陳宮為什麼要跟著曹操呢?不就是希望能夠在創業公司獲取更多的股份和話語權了。但是他合作的初級階段,陳宮就暴露出一個問題,他的智謀不如曹操,果斷不如曹操,他顯得很多餘,處處都比曹操慢一拍,陳宮在曹操麵前顯得智商不足。大家想,一個謀士顯得很笨的時候,那他的價值何在呢?陳宮對於曹操顯得就沒有那麼重要,必要的時候就會被拋棄。
那大家肯定會說,曹操不是這樣的人,但是現在的問題是,不是曹操是不是這樣的人?
關鍵是陳宮認為曹操是,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在他眼裏,曹操就是個心狠手辣的人,根本不會去考慮人情。也就是說,陳宮知道,如果自己幹不好,曹操一定會先幹了他。如果你感覺到自己注定會被辭退,你還會加入這家公司嗎?
良辰擇目而棲,能夠看清誰是未來的英雄人物,擇主而事,是一個很大的本事。曹操能看出來,但是陳宮顯然是看不出的。而且陳宮在呂伯奢這事上犯了更嚴重的錯誤,不為老板解決問題,還質疑老板,根本沒有把老板的人身安危放在心上。這樣的小弟,你要嗎?
陳宮嘴裏很看重忠義,其實他根本不講這個,他這個人可以說,就是能力不足,野心很大,他死心塌地的跟著呂布。核心原因是呂布的腦子不如他,而且手下缺少謀士,他跟呂布施展的空間更大,發揮的價值更大。總之這個人遠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好,後文等他再次出場的時候,再好好分析。
話說曹操醒後,不見陳宮,心內尋思著: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留,曹操也認為自己說的那兩句話有點過分了,傷了陳宮的心。曹操殺呂伯奢這一段,羅貫中估計是想要證明曹操不仁,但是又留下了很多邏輯漏洞,無外乎兩個可能。一是作者寫的時候考慮不周,二就是作者內心糾結。
他認為曹操殺人是對的,但是這種行為確實是不義。站在高位的人,我們是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去審視他們的,正當的不一定是正義的,正確的也不一定是合理的。就比如朱元璋後期殺那麼多功臣,是不正義不合理的。但是為了大明的皇權能更順利交接,大明江山能少起動蕩,你能說他做的不對嗎?這也正是曹操的一生,在對和不對的黑白地帶,在能臣和奸雄之中左右搖擺,扯遠了。我們接著講回正文。
曹操連夜趕到陳留,尋見父親曹嵩,講述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接著曹操就給自己的父親進行洗腦了。爹,你想一夜暴富嗎?你想走上人生巔峰嗎?你想下半輩子大富大貴嗎?跟我走吧,提著腦袋把歌唱,要想翻身就把反來造,曹嵩就說了:兒子造反得有錢,錢從哪來呀?曹操看著曹嵩:你出呀,兒子創業你不支持嗎?那麼問題來了,曹嵩有錢嗎?那肯定是必須有呀。
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漢桓帝時期就已經是費亭侯了。漢靈帝即位後又被提拔為大鴻臚、大司農,掌管國家禮儀外交和財政事務,相當於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曹嵩位列九卿,為高權重,可是如此順風順水的曹嵩並不滿足,又花巨資賄賂太監,躋身為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