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位列三公,地位僅次於百官之首的司徒,可人生有起就有落。後來黃巾叛亂,曹嵩因平叛不力,被罷免,還別說被罷免。對曹嵩來說,還真是好事,躲過了多少洛陽的血雨腥風。對於曹操想要賣家創業之事,曹嵩的態度很有意思。曹嵩說道:資少恐不成事,此間有孝廉衛宏;疏財仗義;其家巨富;落得相助;事可圖矣。他沒說給也沒說不給,而是讓兒子去找衛宏。
換句話說,老頭子留了一手,如果曹操能搞定衛弘,這筆錢他就不用出了。如果曹操連衛弘都搞不定,他就更不用出了。總之,曹嵩既考驗了兒子,又分散了風險。官場老油條真不是浪得虛名。
於是,曹操置辦酒席,拜請衛宏到家,暢談自己的創業理想。曹操道: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天下切齒,我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功乃忠義之士,敢求相助!衛宏一拍大腿,我有此心久矣,就恨沒有遇到英雄呢,既孟德有大誌,願將家資相助。衛宏為什麼願意資助曹操呢?
因為他也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在《三國誌》裏,衛宏的原型叫衛茲,衛茲傾家蕩產資助曹操,一共招募了五千士兵,絕對是曹操創業的天使投資人。但是這兄弟實在是倒黴,跟隨曹操討伐董卓,不久就在滎陽作戰身亡。你說他要是不上戰場,當個文臣,沒準能跟著曹操混個尚書幹幹。
衛宏的故事告訴我們,創業能出錢,絕不能出名呀。在得到衛弘的資助下,曹操立刻開始行動。第一步,發矯詔,馳報各道。曹操來自京城,還被董卓通緝。他說有皇帝的招書,其實可信度還是很高的。那個年頭又沒有電視,互聯網,董卓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而且真不真不重要,有人信才重要。那麼誰信呢?咱們先挖個坑。第二步,召集義兵,豎起白旗,上有“忠義”二字,這裏又告訴我們,要想幹大事,正麵的形象有多重要。曹操通過刺殺董卓,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聲望,就這麼一號召,很多的忠義之士,都投入了曹操的懷抱。而且個個都是一頂一的人才,這些人都是曆史上真實的人物。
這裏三國演義沒有虛構,我們來看都有哪些大家熟悉。第一位,姓樂名進,字文謙,是陽平衛國人,即現在的河南省清豐縣人氏,此人容貌短小,跟《水滸傳》裏的矮腳虎一樣五短身材,但是樂進人小膽大,是不可多得的勇士。第二位,姓李名典,字曼成,山陽巨鹿人,是現在的山東巨野縣人氏,李典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有不少兵馬,屬於帶資進組,曹操讓這二位做了賬前吏。別看這個官小,但距離曹操近,第三位,夏侯惇和夏侯淵兄弟倆,沛國譙人,今安徽亳州人氏,他們是夏侯嬰之後,夏侯嬰可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夏侯惇也是一猛人,自小學習槍棒。十四歲時,從師學武,有人辱罵他師傅,他就把人給殺了。逃亡外方,聽聞曹操起兵,就與族弟夏侯淵各引壯士千人前來相會。夏侯惇、夏侯淵兄弟也屬於典型的帶資進組,而且他們還和曹家頗有淵源。
在《三國演義》中的設定是,曹操的老爹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後來過繼給曹家,但是在史學界並不認可,有機會我們再單開一講。夏侯兄弟來了不久,又來了一對曹氏兄弟,曹仁和曹洪,曹仁、曹洪二人功馬熟賢,武藝精通,也各引兵千餘前來相助。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有錢大家賺,曹氏家族自然要鼎力支持了,衛弘散盡家財,置辦衣甲旗幡,把所有家產全部壓在曹操身上了。
短短時間,曹操就組建了一支規模上萬的隊伍。於村中調練軍馬,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
咱們回憶一下劉備兄弟,桃園三結義,張飛引家蕩產搞了五百人,連馬都沒有。你看曹操要人有人,要錢有錢,這個起點,劉備是不能比呀。
再說曹操的詔書發了出去,又會引發怎樣的風暴呢?誰會第一個響應曹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