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袁術實力官職比袁紹強,為什麼曹操捧袁紹做盟主(1 / 2)

曹操號召來了十八鎮諸侯,為什麼袁紹卻做了盟主,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現在,劉關張火龍果三兄弟也已經跟著公孫瓚來了,演員到齊,好戲正式開演。

曹操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正所謂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這麼多人得選出一個頭頭來呀?那麼誰才適合當盟主呢?

在眾諸侯中,最有聲望的人莫過於出身四世三公的袁氏了。所以盟主隻能從袁紹和袁術兩兄弟之間挑一人擔任,論出身同樣是袁家,袁術是根紅苗正的嫡出。袁紹是個小婢女養的,論官位,袁術是後將軍,大於袁紹的渤海太守,論地盤,這時候的袁紹可不是後來的袁紹,還沒有崛起,當時的袁術占據南陽和汝南兩個當時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郡,兵多將廣,糧食充沛,差距這麼明顯,同樣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背景下,為何更占優勢的袁術沒能得到諸侯的青睞,成為盟主呢?

首先,袁庶問題,袁紹和袁術都是袁逢的兒子,袁逢正妻生了袁術,側妻生了袁紹,雖說袁紹是庶長子,袁術是嫡子,在袁逢這一支地位不如袁術,但是袁逢的哥哥叫袁成,名滿天下,因為早死無子。袁逢為了不浪費哥哥的政治遺產,就把袁紹過繼給了袁成,過繼後的袁紹也是嫡子了,兩人的地位是完全平等。

在整個袁氏家族內部來說,袁紹是當仁不讓的哥哥,有袁紹在,沒有道理會讓袁術這個弟弟來出任盟主,加上袁紹在黨錮時期就開始注重揚名,結交天下名士,袁紹剿除十常侍宦官,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而且董卓以鐵腕控製朝綱之時,袁紹則是先以強硬姿態對待董卓之後,然後才逃離洛陽。袁術則是選擇逃離的,這樣一對比。顯然作為哥哥的袁紹,他的擔當和魄力都比袁紹強多了。

最最關鍵的是,袁紹得到了曹操的力捧。曹操是諸侯中的新興者,刺董使他名聲大噪,他的發言是很有分量的。在選盟主時,曹操第一個發言說;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其實這段話用在袁術身上也是可行的。但曹操卻用在袁紹身上,畢竟二人是發小,從感情上來說,曹操肯定更偏向選兒時的好友袁紹,大家肯定會奇怪,為什麼曹操自己不能做盟主呢?歸根到底就是四個字。門第血統。

主要是袁家的人脈廣,參加討董聯盟的諸侯,很多都是看老袁家的麵子,明人之後就可以當盟主,大家覺得合理嗎?不應該以能力論之嗎?

因為最有能力的曹操認為,人脈也是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比如你賺個十萬,隻要有體力,肯流汗就可以了。但你要賺一百萬,就需要有那麼一點小才華,可能需要你會畫個圖紙什麼的,你要想掙一千萬,就一定要有人給你拉項目,十八路諸侯坐在一起,心裏跟明鏡似的。大家拚的就是爹,袁紹再三推辭,大家都說非本初不可,你就別裝了,怪累人的。

選出盟主之後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祭天,袁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宣讀盟約,當然,在正史上諸侯反董,大家夥都是各自為戰,根本就沒有像《三國演義》一樣聚在一起。

真正祭天讀誓詞的人是來自廣陵的功曹,叫藏洪。如果不去翻看《三國誌》這些史實,誰會知道藏洪呢?一個小人物好不容易登上曆史舞台,還被小說把功勞讓給了袁紹,盟約是什麼?就是誓詞,是要兌現的。

十八路諸侯發誓說要致臣節,無二誌,如果做不到會怎樣呢?斷子絕孫。巧的是三國演義就是一本特別喜歡應誓的小說。這十八路諸侯一個個都得為今日的誓詞付出代價,咱們拭目以待。

諸侯們聽完袁紹的誓詞,大家感動的都哭了,說明大家此時內心還是很受觸動的,渾身上下都是使命感。祭祀結束,袁紹升帳而坐,各路諸侯依爵位年齡分列坐定,開始吃席,行酒數巡。曹操道:今日祭立盟主,各聽調遣,同扶國家,勿以強弱計較。

曹操的意思很明白,大家要聽指揮,不要以為自己人多就了不起。曹操這話是向著袁紹的,希望大家團結,然後袁紹也發言了: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犯,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