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袁紹和公孫瓚上演生死一搏(1 / 2)

袁紹利用公孫瓚,兩人會上演怎樣的生死一搏呢?

咱們書接上回,話說袁紹從韓馥手裏騙取了冀州,但是一切還沒有結束。因為還有一個問題,怎麼履行對公孫瓚的承諾。公孫瓚得知袁紹占領冀州,就派遣弟弟公孫越來見袁紹,說好的一人一半,你得說話算數呀,吃到嘴裏的肉,哪有吐出來的道理。

所以袁紹的態度很值得玩味:讓公孫瓚自己來,這是才有的談,公孫越隻好告辭,可行不到五十裏,道旁閃出一彪軍馬,口稱:我乃董丞相家將也!然後就亂箭射死了公孫越,這就成了一個懸案了。

大家說是誰幹的?如果這是董卓,他都逃到長安了,還有心思大老遠跑到這裏來搞事情,而且他這麼做也沒好處呀,這不是招公孫讚的恨嗎?殺人報名,這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董卓還沒有那麼傻,這是二傻子公孫瓚都看出來是袁紹幹的,公孫瓚大怒道:袁紹誘我起兵攻韓馥,他卻就裏取事。今又詐稱是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報!

公孫瓚這才發現自己被玩了。他認為是袁紹詐稱董卓,袁紹在解決與公孫瓚矛盾這件事上,做法太拙劣又無恥。傻子都看出來是誰在搞事,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袁紹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和公孫瓚開戰。

其實按照袁紹本來的計謀更加陰狠,他想的是公孫瓚自己來,這樣就可以一鍋燴了公孫瓚,同時奪取韓馥與公孫瓚的地盤,但是,這種想法就有點天真了,沒有前麵的穩定鋪墊。公孫瓚是不可能第一次就親自冒險來接收成果的。

但公孫瓚派出的是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這個規格也不低,袁紹本來就沒有打算分地給公孫瓚。所以他就在路上埋伏人馬,殺死了公孫越,並且讓人傳播消息說是董卓殺的,袁紹假借董卓殺人,有什麼好處呢?既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又激怒了公孫瓚來和自己開戰,讓公孫瓚和董卓背負罵名,這就和袁紹搶占冀州一個套路,明明他在挑事,表麵上還要裝自己是受害者,袁紹的攪屎能力,不服不行呀,而且他這麼做還有一個天大的好處,公孫瓚來進攻,他就可以占盡地理優勢。

不過這裏我要說明一下,這是咱們基於小說的分析。正史中公孫越不是死於伏擊,而是受公孫瓚委派,率領一千騎兵去幫助袁術,和袁紹爭奪豫州,死於亂箭,也正是他的死,導致了公孫瓚和袁紹的戰爭。

咱們書歸正文,公孫瓚殺奔冀州,袁紹率軍應敵,因為本土作戰。袁紹就掌握了主動權,兩軍會於磐河之上。袁紹屯兵磐河橋東,公孫讚屯兵橋西。為什麼袁紹選擇磐河呢?因為公孫瓚軍隊來自北方,以騎兵為主,屯兵磐河,公孫瓚的騎兵優勢就不便展開,這就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公孫瓚立馬橋上,大呼道:棄信背義的小人,居然敢賣我!麵對公孫瓚的指責。袁紹還理直氣壯,指著公孫瓚道:韓馥無才,願讓冀州於我,與你何幹?人家白給的,我沒有不要的道理啊。再說,說好的一起搶,你也沒出力啊。公孫瓚就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我眼瞎看錯了。昔日以為你忠義,推為盟主,今之所為,真是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麵目利於世間!

三國演義中的對戰模式一般都是這樣:有理無理,雙方先罵個痛快再說,然後主將單挑,最後率兵掩殺,袁紹本就理虧,當然罵不贏了。大怒道:我不和你吵吵,咱們打一架再說,話沒說完,文醜策馬挺槍,直接殺上橋,公孫瓚也死莽,居然自己就上了,然後和文醜戰不到十餘合就敗陣而走,打架公孫瓚從來沒慫過,但是也從來沒贏過。

再說他作為主公,這樣衝鋒陷陣真的好嗎?萬一被弄死了,他的地盤不就白白送人了。公孫瓚和韓馥剛好是對立的性格,一個太軟,一個太莽,兩個極端。公孫瓚在前麵跑,文醜在後麵追,然後文醜殺入公孫瓚的中軍,如入無人之境。

公孫瓚手下四員健將迎戰文醜,連名字都沒有,一看就沒有戰鬥力。文醜刺死一個,擊退三個,繼續追殺公孫瓚,文醜一口氣把公孫讚攆出軍陣。公孫瓚隻好向山穀而逃。想想是不是有點好笑,感情公孫瓚的人馬都是擺設。

顯然三國演義誇張了,就是想表現文醜的牛皮,好給後文關二爺做鋪墊,文醜邊追邊喊:快下馬受降。你有本事來打仗,有本事你別跑呀。公孫瓚這個狼狽呀,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頭散發,一路跑一路丟東西,剛剛跑過山坡,馬失前蹄,翻身落於坡下,眼瞅著文醜的槍,距離公孫瓚的咽喉隻有零點零一公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草坡左側衝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醜。公孫瓚撿了一條性命,爬上坡去。然後公孫瓚就站在坡上,欣賞那濃眉大眼的英俊少年與文醜幹仗。這小夥人長得帥,功夫還了得,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後來公孫瓚的救兵趕到,文醜隻好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