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位救了公孫瓚性命的人是誰呢?公孫瓚慌忙從土坡上下來,問少年性別,少年欠身答道:我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我本是袁紹轄下之人,因見袁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想要投您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這就是趙雲的首秀。
正史中,趙雲沒有搭救過兵敗的公孫瓚,但是他投奔公孫瓚的理由卻是真的。趙雲也是底層出身,就因勇武善戰,在冀州做了低級官吏。麵對趙雲的投奔,公孫瓚十分的懷疑,冀州人都跟著袁紹,為什麼偏偏你來投奔我呢?
趙雲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我們常山人經過討論,決定要追隨能夠實施仁政的地方,並不是因為我們要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在三國的將領中,趙雲絕對是異類,他不追隨任何人,也不求榮華富貴,他追隨真理,真理是什麼?就是仁政,就是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思想境界。
可是這樣的人,公孫瓚不敢用。根據趙雲的話,他公孫瓚肯定不合格呀。因為他也不是一個對百姓仁慈的人。三國演義保留了趙雲投奔公孫瓚的動機,卻改變了投奔公孫瓚的方式,一是為表現他的戰鬥力。二是為後文單騎救主做了預演,以後這個活就是趙雲全包了。最後趙雲的長相是闊麵重頤,闊麵是方臉,重頤就是雙下巴。
也就是說,趙雲應該很壯,絕對的猛男形象,把趙雲搞成瓜子臉絕對偏離事實。次日,公孫瓚重新整頓兵馬,要和袁紹大幹一架,公孫瓚吸取昨天被人追著跑的教訓。這次他調整了陣型,公孫瓚以三萬步兵列陣,兩翼配騎兵五千餘人,大半皆是白馬。
從高空來看,就像是展開了兩扇白色的翅膀。這支部隊就是著名的白馬義從,是精銳中的精銳,戰力驚人。公孫讚號稱白馬將軍,手下的白馬義從,是羌族等遊牧民族的克星。公孫瓚拿出家底要和袁紹拚上一拚,因為他不信任新來的趙雲,讓趙雲領一軍殿後,讓大將嚴綱為先鋒,自己位列中軍,立馬橋上,挑著大紅圈金線帥子旗,擂鼓叫陣。
咱們再看袁紹如何應對,他令顏良、文醜為先鋒,各引弓弩手一千,也分作左右兩隊,左隊射公孫瓚右軍,右隊射公孫瓚左軍,形成交叉火力網,再讓麴義引八百弓手,步兵一萬五千位於中間,麴義讓弓手都伏於遮箭牌下,隻聽炮響發箭。袁紹領兵數萬,在最後接應,如果大家想更好的了解陣型,可以玩一下三國群英傳這款遊戲。
袁紹要用自己的弓箭手對陣公孫瓚的騎兵。我們來對比下。袁紹手下有強弩兵、步兵軍團和鐵騎兵,可攻可守,但公孫瓚手下兵種太過單一,強弩兵更是白馬義從的個性。所以這場火拚的結局已經可以預見了。咱們知道弓箭手是不可能發動衝鋒的。
所以無論公孫瓚怎麼罵,袁紹就是紋絲不動,高手過招比的就是耐力,誰先動誰就輸了。公孫瓚的先鋒嚴綱忍耐不住,發動了衝鋒,麴義可高興壞了,傳我將領都不許動,等敵人靠近給我狠狠的射,隻聽一聲炮響,八百弓弩手一齊俱發。
嚴綱要跑,被麴義拍馬舞刀,斬於馬下,公孫讚左右兩軍,想要來救應,但被顏良、文醜的交叉火力網阻隔,袁紹軍團保持射擊陣型前進,一直殺到界橋邊,麴義一馬當先,先斬執旗將,再砍帥字旗。帥旗是全軍的靈魂所在。公孫瓚見敗局已定,回馬下橋二次逃,
正史上把這場戰鬥叫做界橋之戰,是弓弩擊破騎兵的經典戰例。小說完美的還原了戰鬥過程。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幾乎全殲,十數年的心血毀於一旦,
袁紹軍團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優勢,本可以一舉消滅公孫瓚,可是袁紹卻喪失了這個時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