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劉備和趙雲一見如故,趙雲想跟隨劉備,他為何拒絕了?(2 / 2)

先別著急,咱們接著看,董卓聽了李儒的建議,派遣太傅馬日磾、太仆趙岐帶著詔書前去,這倆人的級別很高。太傅是三公之一,皇帝的老師,太仆是九卿之一,掌管天下馬政,相當於交通部長。那袁紹是什麼反應呢?

袁紹出百裏之外來迎接,再拜奉詔,想當年。袁紹可是堅決反對董卓廢舊立新的,今天怎麼就變真香了呢?而且是百裏迎接,這不就是跪舔董卓嗎?這還是當年討董的盟主嗎?這是把自己的臉按到地上反複摩擦。那麼這個結果李儒是不是早就知道了呢,他是怎麼知道的呢?

因為去報告董卓的人就是袁紹派去的,袁紹既不想分公孫瓚地盤,又不想和公孫瓚這麼耗下去了,所以他暗地裏勾搭上了董卓,讓董卓來調和矛盾,在具體的利益麵前,袁紹對大漢的忠心就是個屁。到目前為止,袁紹徹底的背棄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淪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攪屎棍。

次日,二人去給公孫瓚宣諭,公孫瓚也正愁呢,打又贏不了,正好借坡下驢,遣使致書給袁紹,雙方講和,挖大漢祖墳的董卓,為何能輕易的調和袁紹與公孫瓚的爭鬥,因為袁紹和公孫瓚對峙這麼久,軍糧軍隊早已疲憊不堪,軍糧軍備都消耗極大。他們急需一個中間人來給他們一個台階下,董卓以皇帝劉協的名義來調和正是時候。

而袁紹和公孫瓚接受了董卓的調和,就等於承認了董卓的合法性。萬萬沒想到,公孫瓚和袁紹一戰,董卓成了最後的贏家,公孫瓚班師,又寫表推薦劉備為平原相。因為公孫瓚承認了董卓的合法性,所以他之前私自任命劉備的事就不算數了。一切重來,大家可能就說了,為什麼公孫瓚不帶走劉備呢?

一是劉備太強,他壓不住。二是在中原埋根釘子,作為自己的外援。這不,劉備剛剛還救了他一命,然後有意思的是,劉備與趙雲分別,執守垂淚,不忍相離,這才相處幾天。劉備和趙雲的感情就突飛猛進了。

話說劉關張一起結拜後,為什麼趙雲不加入呢?大概是因為趙雲覺得,趙四這個名字不太符合他的氣質吧。開個玩笑。趙雲和劉備投緣,其實也好理解,大家出身一致,都是底層,夢想一致,都想實行仁政。趙雲後悔簽約公孫瓚太早,劉備後悔認識趙雲太晚。趙雲歎道:本以為公孫瓚是個英雄,今觀所為,和袁紹也差不多。

趙雲前後三次幫助公孫瓚脫險,但是公孫瓚卻沒有給趙雲任何獎勵。趙雲有怨言,完全可以理解。趙雲暗示劉備,讓我加入你們吧,快快邀請我呀。可是劉備卻拒絕了,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公孫瓚現在還是劉備的靠山。劉備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不能挖老板的牆角呀,他也隻能讓趙雲忍耐,咱們慢慢尋找機會,說罷,灑淚而別。

公孫瓚和袁紹的戰爭告一段落,南方孫堅和劉表又打起來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