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孫堅死了,劉表為什麼不趁機斬草除根奪了江東?(1 / 2)

孫堅死了,劉表為什麼不趁機斬草除根,奪了江東呢?咱們書接上回。

話說,劉表取得了巨大的戰略優勢,不但弄死了孫堅,還占著孫堅的屍體,孫策接班就準備用黃祖來換老爹的屍首。這個買賣對劉表來說挺劃算的,畢竟屍體又不是什麼好東西,放久了還會發臭,黃祖可是江東一等一的人才,死人換活人絕對不虧。

但是蒯良卻有不同意見:今孫堅以喪,其子皆幼,若乘此虛弱之時,火速進軍,江東一鼓可得,若還屍罷兵,容其養成氣力,荊州之患也。

無論怎麼說,優勢在我們,怎麼能停戰呢?就應該趁他病,要他命!再說了,你把人家爹弄死了,人家兒子早晚得複仇,抓住機會斬草除根才是正事。但是劉表之搖頭:我有黃祖在他們營中,安忍棄之,劉表的態度很明確,要黃祖不要江山。蒯良想不通呀。黃祖這麼一個飯桶,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舍一無謀黃祖而取江東,有何不可呀?劉表還是搖頭:我與黃祖是心腹之交,舍之不義呀,說起義氣,大家想起了誰呀?當然是韓馥,他也講義氣,劉表難道是韓馥第二,那就錯了,要看劉表是不是和韓複一樣,我們得分析下,荊州各方勢力的組成。

首先我們要知道劉表是怎麼當上荊州之主的,這個三國演義沒有交代。所以我們要補充一下曆史背景,有人肯定要說了,三國演義和三國誌不應該放在一起講,其實不是這樣的。三國演義和西遊記不一樣,西遊記是有自己獨立的體係。但是三國演義就是三國誌的同人小說,他延用了三國誌的體係,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

所以要想解讀三國演義,必須要了解三國的曆史背景。咱們言歸正傳,劉表能做荊州之主。說起來話長,劉表是皇族龐係,為人好讀書,講禮節。年輕時很有名氣,是當時儒林中有名的八俊之一,可他一直都沒怎麼做地方上的大官。漢靈帝時對宗室比較信賴,劉表就到了洛陽做了議郎。

後來,孫堅北上投袁術,殺了荊州刺史王叡,整個荊州一片混亂。董卓掌控朝堂時,劉表表現的比較中立,也不去跟其他的大臣們做反對董卓的事。劉表這樣的做事態度,讓董卓有些欣賞,於是董卓就讓他去荊州為官。盡管劉表擁有朝廷的任命狀,但他沒有一兵一馬,如果要順利進入荊州,除了需要兵馬錢糧,劉表更需要人的支持。

於是,他單槍匹馬先去了宜城,主動拉攏以蒯良、蒯越為首的南郡名士,劉表直截了當的分析荊州宗賊強盛,若袁術趁勢渾水摸魚,就大禍臨頭。蒯氏屬於地方豪族。他們認為需要有人出來收拾荊州混亂的局麵。如果是朝廷任命的官員,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於是,蒯越建議劉表用利誘降宗帥,再殺掉無道之人,兼並其軍隊,然後占據江陵和襄陽重鎮,其他各郡可傳檄而定。劉表思索過後,聽取了蒯越的建議,他讓蒯越主持誘降宗帥,等他們來投靠劉表時,他出其不意,一口氣斬了五十五人,並接管了他們的部眾。

隨後劉表又派蒯越和龐季前往襄陽勸降張虎和陳坐,實力暴漲的劉表,讓周圍郡守為之一顫,初步站穩荊州的劉表又與蔡瑁家族達成政治聯姻,這更為劉表長期占據荊州加上一道保險,劉表能在荊州站穩腳跟,依靠的就是蔡瑁、蒯良、文聘等當地的豪族權勢。

劉表任荊州牧時,黃祖出任江夏太守,所以黃祖應該是江夏黃氏族人。而當時江夏黃氏是有名的世家家屬,即名臣黃香一族,所以黃族也是當地的世家大族,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再來看上麵的問題。

韓馥講義氣是對競爭對手,所以他該死,而劉表講義氣是對自己的屬下,他得人心。顯然,劉表比蒯良看的更遠,不要黃祖,是要失世家大族的人心的,是破壞安定團結的大事,人心散了,基本盤不穩,拿下江東。他也守不住,更別說窮寇莫追,哀兵必勝,就自己的戰鬥力。他也沒有信心打贏孫策,所以才做出這麼一個看似懦弱,其實是務實的決定。

劉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抓事物的主要矛盾,有多大的碗就裝多少飯。於是他以孫堅的屍體換回了黃祖,黃祖回到荊州,十分的惋惜,再給我十幾年,我就能發動監獄三個囚犯造反。到時候裏應外和江東一舉可得,我還沒出手,孫堅就死了。他實在是太笨了。劉表拉著黃祖的手深情的說道:阿祖,我就是喜歡你這個自信的樣子。再說,孫策霸戰回江東,葬父於曲阿之源,這就是孫堅的一生。

三國誌作者陳壽還是很認可孫堅的,能力是很強的,貢獻是極大的,是個忠烈之士。但是裴鬆之卻認為,這是屁話。孫堅私藏玉璽,此為陰懷異誌,豈所謂忠臣者乎?人就是複雜多變的。孫堅初始或許隻想出人頭地,到後來想要封侯拜將,在後來就想成為九五之尊。他太強了,沒有他辦不成的事,達不成的目標,最終盲目自大葬送了性命。他是被命運溺愛的人,但這份溺愛也奪走了他的生命。不過,他雖然死的早,卻為江東孫氏有限責任公司打好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