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舍棄洛陽?非要強迫漢獻帝劉協遷都許昌呢?咱們書接上回。
話說楊鳳和韓先對曹操控製朝廷很不滿,同時還擔心曹操對自己下手,就湊在一起商量脫身之策,還真讓他們給想到了,他們入奏天子,以追殺李傕、郭汜的名義,引本部軍馬到大梁去屯兵了,不得不說,這兩人還是有點政治敏感度的。
後麵的故事,就是曹操在一眾謀士的攛掇下,準備帶著漢獻帝搬家到許都,荀彧還特地從五行來分析為何要遷都許都?
他說:明公乃土命,許都屬土,到彼必興,謀士們勸曹操遷都。那曹操怎麼想的呢?自然是非常讚同。因為對於曹操來說,當時的洛陽城飽受戰亂,已經是滿目瘡痍,重建洛陽,那肯定會花費很大的財力和物力。
其次,洛陽在當時地理位置也不太好。曹操雖然占據著洛陽,挾裹著皇帝,但是不代表所有人都服他,洛陽的東北西麵都有諸侯虎視眈眈,尤其洛陽北麵是袁紹的地盤。
而在這些周圍諸侯中,袁紹的實力最強,曹操也最為忌憚,在擊敗了公孫瓚等人後,袁紹掌控了黃河以北地區,洛陽城挨著黃河,自然也在袁紹的攻擊範圍之內。
而許昌距離黃河還有個管城隔著,真的發生了戰事,也有一定的緩衝機會,可以讓曹操有所準備。許昌三麵環山,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當時許昌已經在曹操的掌控之中,曹操想在許昌做什麼事情都方便很多。
事實證明,曹操的選擇是正確的,遷都至許昌後,曹操的實力越來越強,為曹氏家族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麵對遷都的請求,漢獻帝和大臣什麼態度呢?
當然是答應曹操了,在洛陽沒有糧食,更是沒有居住之所,不遷都就得餓死。群臣早就有經驗了。對於這種握有大軍的軍閥,得罪不起,反正遷都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隻要能過得好,遷哪兒都行。
但是在遷往許都的路上,楊奉、韓暹領兵來攔路,他倆為什麼來劫駕呢?其實在遷都前,曹操已經寫信給楊奉了。本來這倆人被曹操安撫住了。但是韓暹他不甘心,讓曹操把皇帝接走了。咱以後的機會都沒有了,要不咱再搏一搏,於是才有現在攔駕這一幕。
楊奉陣中,徐晃當先,大叫一聲:曹操欲劫駕何往。曹操出馬一看,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這是個人才啊,我必須帶回家,就讓許禇出馬與徐晃交鋒,兩人刀斧相交,戰五十餘和,不分勝敗。曹操立即鳴金收軍,又召謀士商議。
在三國演義的劇情中,曹操是特別喜歡開會的,一有事就開會,你說曹操能不贏嗎?那曹操開會說啥了呢?我相中徐晃了,你說他要是受傷了,就太可惜這個人才了,誰能辦這個事?行軍從事滿寵站了出來。
主公勿慮。我與徐晃有一麵之交,今晚我就扮作小卒偷入其營,並說服他來主公帳下,能不動手就招降過來。曹操當然是高興了,到了晚上,滿寵偷偷混入了徐晃營中,徐晃讓他坐下,問起來意,滿寵就開始打嘴炮,滿寵道:公之勇略,世所罕有,怎麼屈身於楊韓之徒啊?
曹將軍當世英雄,好賢禮士,天下所知。今日陣前,曹將軍見公之勇,十分敬愛,所以不忍心以健將和你決死戰。現在特遣我來邀你,你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呢?滿寵勸徐晃跳槽,那麼徐晃什麼態度呢?
徐晃沉吟良久,歎了口氣回答說:我也知道楊奉和韓暹非立業之人,沒有前途,但是跟著他太久了,不忍相舍,走了不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