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何讓孫權接班,而不是弟弟孫翊和兒子孫紹呢?為何說孫策托孤,是三國最完美的一次托孤?
孫策死時,孫權虛歲十九歲,孫翊虛歲十七歲,孫策不傳兒子,因為兒子孫紹還是一個小屁孩,估計還沒有斷奶,讓個娃娃接班,很有可能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麵,引發內亂,後果不堪設想。
漢獻帝就是眼前的典型例子,孫翊大家可能不熟悉,他是孫堅的第三子,雖然年紀小,但勇猛如虎,就連孫策都有點自歎不如。
陳壽就對孫翊有過評價:驍悍果烈,有兄策風、性崤急、喜怒快意、治數責數、諭以道義。
這個評價是非常中肯的,指出了孫翊的長處和弱點,我們常常以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不是牛犢不怕虎,而是他不知對方的強大,因為無知,所以無畏。
孫翊就是一個不怕虎的牛犢,所以他不過是光有匹夫之勇而已,他可以當猛將去衝鋒陷陣,但絕對不能選他當國家最高領導人去治國安邦,即使當時有大臣推薦孫翊為繼承者,孫策也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事實已經證明了孫策的拒絕是正確的。因為孫翊在四年後,就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惹禍上身,被自己身邊的人刺殺了。
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的同時,他已經深深的意識到了,武力是可以打下江山的,但治國安邦光憑武力是遠遠不夠的。當時的江東基業還不穩定,孫氏政權和江東的大家族是有很多矛盾的。
江東集團需要一個有能力鎮得住場麵的領導人,孫權小心謹慎,舉賢任能,能恩威並行。能團結江東各方力量為江東集團服務,有著非常不錯的治國安邦的能力。
為了整個江東的基業,保全自己的家族利益。所以孫權是最好的人選,孫權也沒有辜負長兄的期待,他的政策讓江東局勢得到穩定,並取得江東豪門的支持。
孫權當了江東集團的最高領導人後,把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在後來與曹操、劉備對峙多年不落下風,引得曹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這已經說明了一切。
當然,孫策還留給孫權不錯的輔佐班底,張昭與周瑜一文一武,周瑜在外麵帶兵禦敵,張昭在後方處理政務,這就是所謂的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覺問張昭。
孫策托孤,幾乎是三國裏最完美的一次托孤,看看後來的曹魏托孤,最後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臣強君弱,司馬懿趁虛而入,一舉將曹魏幾代人的奮鬥成果都給據為己有。
孫策臨死之際,囑咐大臣和兄弟都要服從孫權的領導,不可生異心,他所有的安排,都是在給孫權鋪路,確立孫權接班人的身份,他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囑咐自己的小兒子,孫策的遭遇簡直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翻版。打天下,結束後,自己一閉眼,皇位都沒留給自己的兒子。
孫策死了,三國時代最年輕有為的創業者,以這樣的方式走完了他的一生。孫策生於亂世之中,父親孫堅在他年紀輕輕時就被殺身亡了。他背負著血海深仇,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在老家為父守孝到期後,就隻身出來闖蕩江湖。
孫策的一生雖然非常短暫,但卻如流星劃過天際,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這足夠媲美同樣是英年早逝的西漢名將霍去病,他奠定了江東集團的基業,給孫氏留下了一座江山,這是他比父親孫堅厲害的地方。
總體上來說,孫策不是靠他爹而成功的,而是靠自己的實力和能力翻盤的。當然,孫策身上也繼承了他爹的缺點,性格強勢,對自己太過於自信,視敵手如草芥,渾然不在乎隱藏在暗處的敵人,對自己的安全極度不負責任。誠如郭嘉所預料的一樣,他即使有百萬之眾,也猶如一人在中原行走,會死在刺客之手的。
孫策死後,孫權正是接班。那麼孫權長得怎麼樣呢?孫權生的方頤大口,碧眼紫髯。以前漢朝時,劉宛來到吳地,看見孫家一眾兄弟後是這樣評價的,我遍觀孫氏兄弟,雖才氣秀達,但是運氣都不會好,唯獨孫權形貌奇偉,骨骼非常,乃大富大貴之表。
孫策死的時候,周瑜不在身邊,那麼他在哪裏呢?周瑜在守禦巴丘,聽說孫策中箭被傷後,因此回來問候,剛到吳郡,就聽說孫策掛了,所以星夜來奔喪。周瑜哭拜在孫策靈柩之前,吳國太把孫策的遺囑告訴周瑜,周瑜當即立誓,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