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完這話,當場任命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高覽為偏將軍東萊侯。張郃也非常高興,知道自己跟對了老板,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如撥開雲霧,重見陽光。
當然,張郃也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他將在以後的三十年裏,為曹魏政權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曹營最為勇武的名將之一。
袁紹這邊謀士少了許攸,大將精兵投降了,糧草也沒有了,還能拿什麼去和曹操相抗?軍心惶恐不安。於是袁軍內部分裂,有的將領審時度勢,臨陣倒戈,帶著部隊投降了曹操,這下子不隻是軍心動搖了,袁全麵崩潰,士兵們猶如無頭的蒼蠅到處逃命。
袁紹知道大勢已去,自己輸的一敗塗地,再不跑路,隻能當曹操的俘虜了。於是,在八百名貼身衛士的名護之下,袁紹帶著長子袁譚在亂軍之中匆忙渡過黃河,才得以成功逃脫。
曹軍雖然追趕不上袁紹,但其餘的將士大都被曹軍抓獲了,曹軍繳獲了袁軍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書藏以及珍珠寶物。在清理戰利品時,搜查出書信一束,都是自己這邊的官員暗通袁紹時所寫的。左右文武都說,把這些挨個揪出來,殺了拉倒。
曹操凝視著這個箱子,半晌不說話,也不打開這個箱子一看,仿佛在思考著什麼,那些寫信勾結袁紹的曹軍高層,嚇得冷汗直流,大氣不敢喘一口。
隻見曹操歎了一口氣,揮一揮手,說道:全部都燒掉了,有的部將不理解曹操的做法,問道:為什麼不打開信件看一下,把這些叛徒繩置於法呢?
曹操答道:當時袁紹實在是太強大了,我尚且憂愁不能自保,何況他人呢?曹操話雖然這樣說,其實心裏恨不得殺掉這些吃裏扒外的家夥,但他現在不能這樣做。曹操為了這一刻勝利,等待了很久,不知道度過了多少的不眠之夜,承受了多少眾人不知道的壓力,現在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還沒有實現他的雄途霸業,他還需要眼前這些人幫助他,不能一怒之下就殺掉他們。
其實曹操這個人是最痛恨背叛行為的,從他對關羽忠義的敬佩就能看出來,曹操一定在心裏經過了痛苦的抉擇,才不得不做出這個選擇。
這種選擇也體現了曹操的聰明之處,在漢末,能當官的絕大多數都是世家門閥,隻不過有些門伐大族勢力強一點,如袁氏家族,在漢末,有一句話叫鐵打的氏族,流水的皇帝,皇帝是誰做不重要,氏族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
袁紹的家族是四世三公,因此起兵之初,勢力很強,直到官渡之戰戰敗後,袁紹的實力仍然強於曹操。曹操想要成就一番大業,必須要得到門閥大族們的支持。
如果將那些暗通袁紹的門閥大族子弟們殺了,必然會得罪他們,使自己陷入無人支持的境地。如果書信燒毀,能穩住他們的同時,還會得到門閥士族的大力支持。
經曆此事後,許多人對曹操十分佩服,覺得曹操以德報怨,胸襟寬廣,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來曹營打工。
在正史中,曹操完美的處理了這件高層通敵事件後,還幹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坑殺了袁紹八萬降卒,通敵的官員曹操不殺,為什麼要殺這些俘虜呢?
因為曹操發現被俘的八萬袁軍將士心懷二意,曹操擔心他們造反無力鎮壓,也設計把他們全部活埋,杜絕後患。
坑殺八萬人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但站在領導者的角度看這個問題,便不難理解,畢竟一旦七八萬人造反,這可是能要了曹操老命的事。
坑殺降卒是曹操防患未然的一種強力措施,想當年,長平之戰,趙括被射死後,幾十萬趙軍投降後也遭到秦軍活埋,因為秦國主帥白起,也擔心幾十萬趙軍一旦造反,麻煩就大了,把一切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安危的人和事,扼殺在搖籃裏,這是很多霸主的共識。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當時糧草緊缺,也養不起那麼多人。正史中,曹操和袁紹雙方的真實兵力力和演義中相差甚多。
下期咱們來分析一下,官渡之戰,曹操的真實兵力到底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