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國
鍾情於中國文化的希拉克總統施
燕華前駐盧森堡大使、法國公使銜參讚2003年10月6日晚,往常披著金紗的艾菲爾鐵塔突然從上到下裹上了鮮紅的大袍,紅光四射,染紅了周圍的建築物,染紅了塔下觀光客的臉。各國的遊客們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了歡呼聲。紅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象征著熱情、樂觀,紅色代表著中國。中國在法國的文化年就這樣以“塗紅鐵塔”的奇特方式拉開了序幕。
2003年9月到2004年7月,中國在法國舉辦文化年,2004年春節在香榭麗舍大街的彩裝大遊行轟動了全巴黎。從北京來的演出隊和旅法華僑在香榭麗舍大街敲起中國鑼鼓,奏響鄉土味十足的中國民樂,演出了高難度的雜技。中國婦女在引領世界時尚的香榭麗舍大街扭起了秧歌舞。
香榭麗舍大街是法國人的驕傲,沿街是各種名牌商店和露天咖啡館,它代表法國文化、法國生活方式。這是寸士寸金之地,隻有在法國國慶時才能封路,舉行閱兵式。無人敢想象,外國人能到香榭麗舍大街遊行慶祝自己的新年。但是,2004年春節中國人來了,也許是空前絕後的。來自巴黎和法國各地的群眾把香榭麗舍大街擠得水泄不通,他們都渴望了解中國文化。許多人看了遊行後興奮不已。他們不僅對“古老的中國”開始有所了解,對現代中國人的麵貌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2004年10月9日晚,在中國首都的中心--天安門廣場的正南邊,正陽樓變成了紅、白、藍三種顏色,好似披上了一麵巨型法國國旗,法國文化年正式開幕。雅尼音樂會、戴高樂生平展、法國印象派畫展……各種文化活動接踵而來,令人目不暇接。北京充滿了濃濃的“法國味兒”,中國被法國文化的魅力吸引住了,也從這些文化活動中看到了法國人的創新精神,受到了啟迪。
中國和外國互搞文化年,這是第一次。但為什麼是法國,而不是別的什麼國家?中法互搞文化年的主意是誰首先提出來的?
希拉克提出搞“大”文化年
2000年10月,希拉克總統訪華時,向江主席提出了互搞文化年的建議。江主席認為這是個好主意,立即表示同意。兩國元首達成協議:2003年,中國在法國搞文化年;2004年,法國在中國搞文化年。
2000年3月2日在中國大使館官邸宴請希拉克夫婦,左一為作者。
此後,希拉克一直關心著中法文化年的籌備工作。最初籌備工作進展緩慢,缺乏生氣,希拉克親自點將,讓他的文化顧問泰拉·諾瓦加盟,加強領導班子。泰拉·諾瓦提出,中國在法國的文化年應突出三點: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這三點完全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
希拉克還提出,文化是個大概念,不是搞幾場文藝演出或文化展覽,要包括科技、教育等領域,也要發動地方的積極性,不僅在首都搞,在地方也要搞。可以稱作“中國年”,“法國年”。他的想法贏得了中國領導人的支持。中國、法國文化年都取得了圓滿成功。
隻有熱愛並懂得文化的重要性的人才會有這樣的創意,這樣的點子。希拉克一貫主張文化多樣化,對美國大片泛濫、美國生活方式的傳播十分警惕,擔憂各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會因此而衰弱、消亡。和所有的法國人一樣,希拉克為法蘭西文化感到驕傲,但並不排斥其他文化。在他的倡議下,巴黎塞納河畔建起了一座風格獨特的非洲博物館。
希拉克喜歡東方文化,尤其癡迷於中國文化,不僅對青銅器研究頗深,還對李白情有獨鍾。他親口告訴我們,他正在編寫一本關於李白的電影腳本。李嵐清副總理訪問法國時,希拉克提出,想了解中青年學者對李白的看法。李副總理回國後,立即托人把北京大學等的高校四位大學的青年學者的論文和法語譯文送到我駐法使館。當時正好有一場授勳活動,我應邀參加,將論文交到了希拉克的手上。他拿到裝著論文的大信封,第一句話就問:“有法語譯文嗎?”我回答說:“中法文都有。”他高興地笑了,說:“了解當今青年學者的觀點很重要。”
所以,由希拉克提出中法互搞文化年的主張,再自然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