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是曆史遺留的一個十分複雜和困難的問題。亞非會議前以及會議期間,常有人利用這個問題對中國進行攻擊,挑撥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與會的東南亞國家也對此表示某種擔心和疑慮。1955年4月23日上午,周總理以外長身份與印尼外長蘇納約在萬隆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這個條約規定:同時具有兩國國籍的人都應根據本人自願的原則,就中國國籍和印尼國籍選擇一種國籍。條約還規定:雙方同意勉勵本國僑民尊重僑居國政府的法律和社會習慣,不參加僑居國的政治活動;雙方願意各自依照本國政府的法律互相保護對方僑民的正當權益。這個條約的簽訂證明中國毫無利用僑民來顛覆他國政府的意圖,消除了東南亞國家在華僑問題上的擔心,粉碎了別有用心之人的挑撥。印尼外長在條約簽字後說:“雖然這個條約是個別國家簽訂的,跟亞非會議無關,但是它是一個良好的跡象,並且在亞非會議與會各國之間激發了互相信任的精神。”
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是美國一手製造的。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如何才能既爭取使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了解真相,又達到孤立與打擊美國挑撥中國與亞非國家間關係的目的。
針對這種情況,周總理不僅在會上重申了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這一嚴正立場,而且在會下先後對十幾個國家的代表團做工作,反複闡明了台灣問題的由來、性質和中國的立場,得到了許多國家代表團的理解、同情與支持。4月23日中午,周總理應邀出席由印尼總理舉行的,有印度、緬甸、錫蘭、巴基斯坦、菲律賓和泰國代表團團長參加的午宴。席間,周總理進一步闡述了中國的立場。宴會後,應八國代表團團長的要求,周總理發表了69個字的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周總理這個簡短聲明不僅在亞非會議廣大與會國代表團中和世界上贏得了廣泛支持和強烈反應,而且使美國十分被動和孤立。亞非會議後不久,美國在各方的壓力下,終於被迫通過英國駐華代辦杜威廉於1955年7月13日向中國傳話,表示希望中美各派一名大使級代表舉行會談。這是周總理通過巧妙的鬥爭藝術爭取盡可能多的朋友和打擊美國陰謀的又一成功範例。
在萬隆期間,周總理除參加安排得很緊張的會議外,還以超乎常人的精力開展了大量的會晤和宴請活動。他的這些活動早的在清晨7時半就已開始,晚的竟至淩晨一兩點鍾還未結束。有人曾計算過,在7天亞非會議的168個小時中,周總理隻睡過13個小時,平均每天睡眠不超過兩小時。
在與各國代表們的交往和接觸中,周總理結交了一大批朋友,在國際上樹立了平等待人、自尊自信而又謙虛自處的崇高形象,並使人樂於與他交往。周總理的這種外交風格,不僅對推動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誼,消除了某些國家對新中國的誤解和疑慮。會議期間,周總理辛勤播下的友誼種子,終於結下了累累碩果。在亞非會議之後不久,我國同亞非會議與會國之間的關係有了迅速發展。中國先後與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錫蘭、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蘇丹、幾內亞、加納、馬裏、索馬裏和老撾等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至此,中國與參加亞非會議國家的正式建交國已由亞非會議時的六個發展到二十多個。中國與亞非其他一些與會國家的關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到當年舉行萬隆會議的會址(現為“亞非會議博物館”)參觀,是外交官們的必修課。圖為作者在當年的會議大廳留影。
亞非會議的巨大成就,是亞非各國代表團排除美國的幹擾、破壞,克服重重障礙,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但誰也不能否認,周總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發揮了關鍵性的重要作用。黎巴嫩代表團團長查爾斯·馬立克1955年4月25日拜會周總理時曾當麵讚譽說:“我想可以說,在每一場你要參加或者你允許自己參加的重要戰鬥中,你都獲得了勝利。”應該說,黎巴嫩代表團團長對周總理的這番讚譽,在相當程度上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的確,周總理在亞非會議期間那種實事求是的作風、靈活機動的策略、善於解決難題的卓越才能以及顧全大局、平等待人的態度,不僅為新中國贏得了朋友、贏得了尊敬,而且對推動亞非會議的成功,對擴大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對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對發展新中國同亞非國家的正常關係和友好交往,發揮了重要作用。周總理為亞非會議成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將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