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親曆記
江培柱“土密碼”辦大事
1971年3月,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世乒賽組委會委員長、日本乒協主席後藤鉀二向我國發來正式邀請。由於“文化大革命”與世界體壇隔絕多年的我國體育界,就派隊參加與否的問題請示中央。報告最後送到毛主席那裏。毛主席做了重要批示:“我隊應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準備死幾個,不死更好。”大家得知,競相傳告,欣喜非常。鑒於這是“文化大革命”後我國首次派團出國比賽,又值我國調整改善與加強對外關係的關鍵時刻,國家體委與外交部協商會簽並報中央批準,組成由運動員、教練員、外事人員共六十多人的大型代表團,由國家體委的趙正洪任團長,多年負責對日外事工作的王曉雲擔任副團長,宋中任秘書長。我們幾個外交部和中日友協的幹部,也分別以秘書、翻譯等身份隨團前往。
我代表團在“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和推進中日友好的方針指引下積極進取,努力工作,獲得優異成績。運動員在比賽中敢打敢拚,技術和精神麵貌都有很好的表現,取得了女團、女單、男雙三項冠軍,男團、女單、女雙和混雙四項亞軍,並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選手廣交朋友,切磋技藝,增進了了解和友誼。副團長王曉雲等外事工作人員則利用這次參賽的大舞台,積極開展工作,同日本各黨派、團體、各界朋友進行了廣泛而頻繁的接觸,為中日友好助威加油,為改善兩國關係奔走,拉開了“乒乓外交”的帷幕。日本媒體一致稱在日本刮起了一場強勁的“王旋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日中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這屆世乒賽期間,我代表團正式向美國乒乓球代表團發出了訪華邀請。毛主席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以“小球轉動大球”,不僅開啟了長期處於敵對、隔絕狀態的中美兩國交往的大門,也贏得了世界。
本來我代表團所帶的經過中央批準的邀請方案是不包括美國的,“如美國隊要求訪華,可予婉拒”。但是4月6日晚,國內通過密碼電話傳來指示:“為增進中美兩國運動員和人民之間的友誼,正式邀請美國乒乓球隊於31屆世乒賽之後訪華。”我從帶來的“土密碼”--一本《中日大辭典》中譯出,趕忙報告代表團領導。
4月7日下午,比賽仍在愛知縣體育館大廳緊張進行。觀眾為選手們的精湛球藝歡呼、喝彩,掌聲雷動。就在此刻,體育館地下一層會客廳也是“於無聲處聽驚雷”。我代表團秘書長宋中緊急約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負責人哈裏森,向他轉達了對美國乒乓球隊的訪華邀請。哈裏森很是激動,感謝中方的邀請並答應立即報告國內。他表示,相信全美上下都會為之高興。結果,以美國乒協主席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為團長的代表團4月10日即飛抵北京開始了正式訪問。美國代表團包括哈裏森和蒂姆博根等乒協官員及在名古屋曾同中國運動員有過接觸的乒乓球選手格倫·科恩等人。他們的訪問獲得成功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會見。周總理說,你們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
在當時訪日參賽的條件下,包括邀請美國代表團訪華這樣機密非凡的信息都是通過“土密碼”電話傳送的。此次赴日前,我們商定,前後方電話窗口的名字為“陳東新”,以20世紀70年代日本最新版的《中日大辭典》作為臨時密碼冊。我帶上一本隨代表團赴日,外交部亞洲司日本處留一本。屬於絕密、機密的指示和請示報告一律通過“土密碼”,機要內容的字詞以大辭典頁碼、左右邊以及行序再加上固定數字,在電話上傳達。因此,我打給“陳東新”的電話和“東新來電”常常夾雜著不少阿拉伯數字,需要“譯”出才能明白。這恐怕是最為原始又最難破譯的密碼通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