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避實擊虛(1 / 3)

“避實擊虛”之兵法源自《孫子兵法?虛實篇》,文中說:“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其意是說,水流的一般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下;用兵的規律,就是要避開敵人的強處,而攻其虛弱的地方。《孫子兵法?軍事篇》還說:“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其意為,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其疲憊、鬆懈了才去攻擊他。唐太宗對孫子“避實擊虛”的兵法尤為賞識。他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弱之勢,則無不勝焉。”(《武經七略》)

孫武的後裔孫臏,更是受家世影響,又得孫武《兵法》十三篇真傳,親身實踐了“避實擊虛”的兵法,將孫子“避實擊虛”的兵法揮得淋漓盡致。孫臏的“抗亢搗虛”、“圍魏救趙”軍事方略的提出與實施既是孫武“避實擊虛”軍事方略的運用,也是孫臏軍事指揮生涯中最為得意和輝煌的一頁。

“避實擊虛”這一古老的戰術思想,千百年來,一直被古今中外軍事家所青睞。《左傳》記述,在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領周軍與蔡、衛、陳等**隊共同討伐鄭,雙方大戰於?葛(今河南宛陵縣北)。鄭國的鄭子元向鄭莊公建議用左方陣來對付蔡軍與衛軍,用右方陣來對付陳軍。在他看來,陳國動亂,百姓沒有戰鬥意誌,陳軍是這幾個結伴而來攻打的軍隊中力量最薄弱的,隻要將主要兵力先攻打陳**隊,陳國部隊必然會爭先奔逃,這樣周桓公的部隊就要來救陳國的部隊,就會亂了自己的陣腳。蔡、衛軍隊看見陳**隊潰敗逃跑,也會軍心渙散,臨陣而逃。

然後,我們鄭軍可以集中兵力對付周軍,就可徹底擊敗以周軍為頭子的戰略聯盟。鄭莊公采納了鄭子元“避實擊虛”的謀略。先命令鄭軍左右兩方陣麵對陳、蔡、衛的軍隊擊鼓進軍。果然不出所料,陳軍一觸即潰,蔡、衛軍隊跟著棄陣而逃,頃刻周軍也因此亂了陣腳。而鄭軍卻越戰越勇,集中左右方陣合力向周軍殺去,周軍大敗而逃。

東漢中平元年(189年)二月,漢將皇甫嵩擊敗王國的陳倉之戰,也是運用“避實擊虛”戰術原則的一個成功戰例。當時,王國率軍圍攻漢國陳倉,陳倉城池岌岌可危。漢靈帝命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為督前將軍,兩將各率兵兩萬前去救援陳倉漢守軍。受命後,董卓認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主張立即出兵與敵交戰。而皇甫嵩卻持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善於用兵打仗的,應當首先做到保存自己有生力量,不被敵人戰勝;而後看準機會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戰勝敵人。

他根據“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可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的敵我雙方的戰場實際況,堅持采取緩進以避其銳、待機以擊其衰的作戰方針,不急於率兵與王國進行交戰,而是放任王國自冬至春攻城80餘日。結果,開始兵強勢眾的王**隊,圍攻陳倉城池,久攻不克,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不得不撤圍而退。此時,董卓主張“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反對出兵追擊。但皇甫嵩卻堅決主張“進兵擊之”。他分析說:“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衰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誌,以整擊亂,非窮寇也。”於是,他力排董卓阻撓,立即揮軍“獨進擊之”。結果,連戰皆捷,斬殺敵軍萬餘人,王國本人也在慌不擇路地逃命中被亂箭射死。縱觀此戰全過程,不難看出,皇甫嵩善於從戰場實際況出,堅守“避實擊虛”的作戰基本原則,保證了作戰的勝利,為用兵者稱道。

**更是善於運用避實擊虛、先其所易的古老謀略。**指揮部隊在敵強我弱的況下,實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在解放戰爭時又指揮部隊“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143頁)。均是避實擊虛作戰原則在新的戰爭形態下的具體創造性運用。在紅軍粉碎敵人多次大規模“圍剿”的作戰中,**總是時刻不忘避實擊虛、先其所易的作戰原則。

如1931年7月上旬,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向中央蘇區動第三次“圍剿”。一方麵軍在**、朱德指揮下,主力從閩西等地出,繞道千裏迂回到江西興國一帶集結,避開與敵主力正麵決戰。當7月31日,得到敵主力正麵向西南前進,而其右翼富田、新安一帶僅3個團防守,力量比較薄弱的報。**、朱德當機立斷,將紅軍主力迂回敵人側後,突破富田,然後由西向東掃去,置深入贛南蘇區的敵主力於無用之地。待敵覺上當回頭向北時,我軍又乘敵受蘇區軍民不斷襲擾和堅壁清野的困苦以及接連行軍十分疲憊時,襲擊其虛弱部分,先後殲滅敵第47師1個旅11個營於蓮塘,殲敵54師師部及兩個旅,第8師約4個團。在敵饑疲沮喪退卻時,又趁勝追擊,對敵60師、61師以沉重打擊,獲取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