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賊擒王”之計出自三十六計中第十八計,原文為:“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文中“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引自《易?坤》。計文其意為,摧毀敵方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領,就可以瓦解它的整個作戰體係。這好似龍離開大海在野地裏作戰,所麵臨絕境一樣。
該計原來的解語:“攻勝則利不取勝。取不遺大,卒之利,將之累,帥之害,巧之虧也。全勝而不摧堅擒王,是縱虎歸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圖辨旌旗,而當察其陣中首動。昔張巡與尹子奇,直衝賊營,至子奇麾下,營中大亂,斬賊將五十餘人,殺士卒五千餘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識,剡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得其狀,使霽雲射之,中其左目,幾獲之。子奇乃收軍退還。”其意為,完全戰勝敵人,其利益是取之不盡的。
如果滿足於小勝,放棄獲取大勝的機會,雖然自己的士兵可以少一點傷亡,但由於敵人的主力還在,那仍然會是將軍的累贅,主帥的禍害,甚至可能前功盡棄。如果認為完全勝利了而又不去消滅敵人的主力、不去捉拿他的首領,那就像放虎歸山,後患無窮。捉拿敵人首領的方法,不要隻從旌旗上識別,還應當觀察對方陣地中誰是指揮員。如唐肅宗時,唐將張巡同叛軍尹子奇作戰。他的隊伍一直衝到叛軍的帥旗下,敵營大亂,殺敵將五十餘人、士兵五千餘人。張巡想射死尹子奇,但不認識他,於是讓士兵削蒿子當箭射。中了箭的敵兵很高興,以為張巡的箭用完了,急忙去報告尹子奇。於是,張巡認出了尹子奇,立刻叫部將南霽雲去射他,正中左眼,幾乎把他擒獲。尹子奇負傷收兵大敗而逃。
該計名出現完整提法,除了《三十六計》外,較早有文字記載以唐朝杜甫《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詩句為先。後又見《悟真子射法拾遺》中“馬上之賊。隻當重大的,射馬不可射人。諺雲‘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也”所述。在《草廬經略》一書的“先擊強”中也談及,“兵之所以先擊強者,蓋擊蛇擊首者之說也。擇堅強之處,選銳以衝元,奮勇以人之,以我完力擊被微瘕,可以逞也。”其與擒賊先擒王的精神實質完全一致。其實,該計早在春秋戰國時就被有名的軍事家所熟知而使用。
在戰國末年,秦昭王即位後陸續奪取了韓、趙、魏、楚的大片土地,雄心勃勃要統一東方六國。麵對秦國威脅,韓、趙、魏、燕、楚商量合縱抗秦,並共推楚國為首領,拜楚國春申君黃歇為上將軍,起對秦的討伐。秦相呂不韋則命蒙恬、王翦為大將,迎接以楚為首的多國部隊的討伐。王翦思慮,若對五國全麵開戰,勢必陷己於不利局麵,於是他采用“擒賊擒王”之策,決定集中主力抓住六國中最強大的楚軍進行打擊。於是,王翦秘密傳令,讓部隊做好夜戰準備,對楚軍動突然襲擊。楚軍之帥春申君聞訊大驚失色,顧不得商告其他四**隊,連夜下令撤兵。其他四**隊探得楚軍潰敗,聞風跟隨而逃。秦國王翦利用“擒賊先擒王”謀略,一舉擊敗楚國為首的五國抗秦合縱陣營,為秦王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代的抗日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1936年12月12日動的西安事變,也是一次成功的擒賊擒王戰術應用範例。自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動“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的侵略魔爪一直向關內延伸,中華民族危機深重。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爆了大規模的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國人民抗日熱逐日高漲。
中國**在1935年12月7日又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明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這給“攘外必先安內”、以打內戰優先抗日的國民政府構成巨大壓力。在國民黨部隊中,一些有愛國心的將士開始厭惡內戰,要求抗日的積極因素在增長。1936年4月起,張學良開始和中國**秘密接觸,1936年9月,中國**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雙方正式結束敵對狀態。自此,中國工農紅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鐵三角”。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遭到了張學良當麵陳詞反對,蔣、張二人大吵一通。10月29日,張學良赴洛陽為蔣介石祝壽,對蔣提出聯共抗日,遭蔣拒絕。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請纓北上抗日,遭蔣再次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