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捉賊”是民間諺語。此計被列入《三十六》第二十二計,歸類於混戰計。計語原文:“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句中“剝,不利有攸往”引自《易?剝》:“剝曰: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計語可譯成:對弱小的敵人,要包圍殲滅他;對垂死掙紮的敵人,如果從後邊窮追緊趕,那是很不利的。
該計的解語:“捉賊而必關門者,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複追,恐其逸也。賊者,奇兵也,遊兵也,所以勞甸者。《吳子》曰:‘會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追賊者,賊有逃脫之機,勢必死鬥;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放之可也。”其意為,捉賊關門,是怕他跑走而被別的人所利用。
況且對逃賊不可以再追,這樣避免中賊的誘兵之計,所謂賊,是指突然襲擊、出入無常的敵人,他們的目的是疲勞我方再實現他們的圖謀。兵書《吳子》說:“現在讓一個亡命之徒藏在原野裏,就是派出一千人去追,也難免視而不見。什麼原因呢?是怕遭到對方拚命反擊而傷害自己。所以隻要有一人不怕死,就能使一千人感到害怕。”追盜賊的事,如果他現有逃跑的機會,就必然拚死格鬥;如果斷其退路,就一定能捕捉住他。所以對付弱小的敵人,必須包圍殲滅他;如果辦不到,暫時讓他逃走也未嚐不可。
《孫子兵法?九地篇》已經貫穿了“關門捉賊”之計,《孫子兵法》說:“圍地,吾將塞其闕。”在孫子看來,根據用兵的法則,兵要地理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敵、衢地、重地、圯地、圍地、死地。當敵軍陷入圍地,就要堵死缺口。孫子這裏所指的也是,對於敵方被我方包圍之後,要在關鍵部位設置兵力,截斷敵人退路,以優勢兵力圍殲敵人。在兵書《草廬經略?遊兵》中,對“關門捉賊”之計更有獨到見解,其書上說:“遊兵者,不定之謂也。士必果敢敏銳,騎士超捷,為將悍勇,善於應變。時而東,時而西,時而出,時而沒。敵怒時則引退,敵倦而息時,則臨而擾之。忽擊其左,忽擊其右,忽擊其前,忽擊其後,乘其懈怠無備時加以攻擊,倉促間使無法救難。掠奪其穀食,焚燒其倉聚,劫奪其輕重,襲擊其要城,取其別營,絕其便道。或朝或暮,乘間伺隙加以利用,飄忽迅速,不留蹤跡。為我軍之聲援,而為敵之後患。使敵腹背均患,進退維穀,不難剪除。全勝之策一也。”古今中外,軍事家常用關門捉賊的戰法,後人常說的關門打狗、圍殲戰、口袋陣基本上是相似的戰法。
在戰國後期,秦、趙長平之戰,是古代有記載以來較早使用“關門捉賊”的戰例。據《史記》卷七十三和《資治通鑒》卷五記載: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老將廉頗鑒於秦軍攻擊力很強,采取築壘固守、堅不出戰、以逸待勞的策略,千方百計消磨秦軍的銳氣,消耗秦軍的戰力。雙方相持3年,不分勝負。
公元前260年,秦國麵對久戰不勝的尷尬局麵,進而采用反間計,離間趙國孝成王與大將廉頗的關係。結果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調回統帥廉頗,派趙括為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趙括到任後,改變廉頗以逸待勞的謀略,直接與秦軍正麵交鋒。秦將白起則采用迂回戰術,先在正麵詐敗後退,把趙軍誘到秦軍布置的口袋陣地。另外布置了兩支奇兵,一支2.5萬人,斷絕趙軍後路;另一支5千人,把趙軍切成兩段分割包圍。然後,白起又令早已準備好的精銳部隊連續襲擊趙軍,壓縮包圍圈。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整整被秦軍圍困了46天,糧盡援絕,士兵殺人相食,趙括隻得拚命突圍求生,但被白起嚴密部署擊退,趙括中箭身亡,全軍40萬人除了240名年幼的被釋放外,其餘全被秦軍殺戮。從此之後,趙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與秦抗爭。
在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水域進行的一次水上戰略決戰,堪稱水戰史上“關門捉賊”的經典戰例。當時,元朝朝政廢弛,社會動亂,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徐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各地群起響應。江南地區,徐壽輝起兵蘄、黃(今湖北蘄水、黃岡一帶),攻占武昌,繼取江西、湖南、四川、浙江等地,但因內訌被部將陳友諒殺死,陳友諒自稱皇帝。
公元1352年,郭子興在安徽鳳陽起兵,郭死後,朱元璋成了這支起義隊伍的統帥。朱收羅人才,整頓軍隊,勢力日漸壯大。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處境,采納了謀士劉基等人的建議,製訂了先奪金陵,以此為基,平定江南,奪取北方,統一全國,改朝換代的戰略計劃。為了實現這一雄偉的戰略,他認為陳友諒是最大的障礙。此時,陳友諒也在積極籌備消滅朱元璋。兩強相爭,一場惡戰難免。至正二年(1360年)閏五月初一,陳友諒率10萬水軍越過朱元璋占據的安徽池州(今貴池),攻占太平,奪取采石,並派人與另一起義領袖張士誠聯係,企圖左右夾擊,一舉消滅朱元璋。朱元璋與謀士商量後決定:利用應天城池堅固、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做好防範張士誠偷襲;另一方麵,針對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采取誘敵深入,設計誘使陳友諒巨艦由大江駛入狹窄新河,讓其大艦進不得,回不去,迫使陳友諒棄舟登岸、舍長用短,而後關門捉賊,設伏聚殲。為此,朱元璋讓陳友諒的老友、元朝降將康茂才寫信向陳友諒詐降,表示願為陳友諒攻打朱元璋做內應,朱元璋又部署3萬精兵埋伏於南京石灰山(今幕府山)一側,徐達率兵列陣於南門外,趙德勝率兵橫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駐虎口城;楊璟駐兵大勝港;張德勝率水師出龍江關(今南京中興門外);朱元璋率主力埋伏於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