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渾水摸魚(1 / 3)

“渾水摸魚”之計名,其實是一條成語,比喻乘混亂的時候撈一把。該成語產生於何時無從查考。但作為軍事謀略來說,《孫子?計篇》中就論及“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其意為,以財物利益引誘敵人,趁著敵人搶掠財物內亂而戰勝它。後來將“渾水摸魚”作為三十六計第二十計時,將《孫子?勢篇》“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一段文字,作為該計的原文。其意為,乘敵人內部生混亂之機,利用其懵懂沒有主見的弱點,而使它屈服。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就像人每日吃飯,到晚上一定要入室休息那樣的自然。

該計解語的原文為:“動蕩之際,數力衝撞,弱者依違無主;敵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六韜》曰:‘三軍數驚,士率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是‘魚’,混戰之際,擇此而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該解語意為,動蕩混亂的形勢,存在著幾種衝突力量。弱小的屈從誰或反對誰都還沒有確定,敵人還沒有察覺分清,我方應當立即隨手把他們爭取過來。《六韜?兵征》說道:“全軍數次驚慌,軍心不振,都把敵人估計得過高而懼怕,互相說著不利提高士氣的話。大家交頭接耳,使著眼色,謠言不停,迷惑軍心。人們不怕法令,不尊重將帥,這些都是衰敗的征兆啊。”這樣的“魚”,在混戰的時候,可以乘機獵取它。例如,劉備得荊州、取西川,都是施用的這個計謀。

三十六計中“渾水摸魚”解語所列舉的劉備得荊州、取西川都是利用諸侯為爭地盤混戰,而劉備瞄準動亂局麵,趁機“渾水摸魚”,得以實現取得荊州、西川的目標。劉備得荊州、取西川,是在公元211年(建安十五年),當時靈帝死後中國進入一個列強時代,中央沒有了權威,誰的軍隊力量大,勢力範圍就大。當時主要存在著魏、吳、蜀三個勢力集團。魏國的實力相對占有優勢,孫權怕曹操力量強大,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抵擋曹操的進攻。相對來說劉備有英名,手下關羽、張飛皆萬人可敵。孫權不得不依重劉備,要求與劉備聯合抗曹。

劉備也心知肚明混亂的時局,孫權必會合縱連橫有求於他。劉備則根據諸葛亮為其製定的“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的戰略方針。劉備就趁機向孫權提出:將荊州這塊寶地借給他駐守。孫權的謀士魯肅本著“鼎足江東,以圖天下”的戰略需要,也極力勸慰孫權:“你將軍雖神武命世,但曹操實在力量太大,我們又是初臨荊州,在百姓中還沒有建立起恩信,還是滿足劉備借荊州的要求為宜。”

孫權逼於當時形勢,隻得將荊州拱手讓給劉備。劉備取得荊州、四川四郡後,又燃起攻取西川的擴張野心。正在這時,曹操突然起向東吳大規模進攻,孫權急忙寫信求援。劉備思考再三,若不馳援孫權,必然唇亡齒寒,難免會被曹操各個擊破;若出兵援救孫權,又會喪失奪取西川、展壯大勢力範圍的曆史性機遇。後來諸葛亮用“遠交近攻”的計謀破解了這一難題。他一麵投書關中馬超,鼓動他替父報仇,讓其在曹操側後動攻勢,逼得曹操分兵應對,以解救東吳正麵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麵,又讓劉備厲兵秣馬,率軍進入西川。由於西川的霸主劉璋軟弱無能,加上其手下的紅人張鬆在有求於曹操時曾被怠慢心存怨氣,相反劉備卻對他待若上賓,使他決意棄曹投劉。

此為劉備順利進入西川大開方便之門。即使後來劉璋現心腹張鬆與劉備私通書信,進而由手下大將張任等人對劉備開始反擊,並向張魯求援,但最後還是讓西川易主,為劉備奠定了基業。綜觀劉備戰略目標的實現,憑借著的是充分利用各軍事集團之間鉤心鬥角,采取“合縱連橫”、“遠交近攻”、“渾水摸魚”的計謀,最終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