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李代桃僵(1 / 3)

“李代桃僵”列為《三十六計》的第十一計,歸類為敵戰計。計語原文為:“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其意為,當局勢展必然有所損失的時候,要舍得局部的損失,以換取全局的優勢與勝利。

該計解語:“我敵之,各有長短。戰爭之事,難得全勝。而勝負之決,即在長短之相較。而長短之相較,乃有以短勝長之秘訣。如以下駟敵上駟,以上駟敵中駟,以中駟敵下駟這類。則誠兵家獨具之詭謀,非常理之可推測者也。”將解語今譯,敵我雙方的況,是互有長短的,在戰爭中,各方麵都勝過對方是難以做到的。戰爭的勝負,決定於雙方各方麵力量的較量。通常,占優秀的一方會勝利;但是,劣勢一方運用巧妙方法戰勝優勢一方也是存在的。比如,用下等馬對上等馬,用上等馬對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下等馬一類的事例,就是軍事家獨特具有的謀略,不是正常思維可以推測判斷的。

本計“李”輕“桃”重,以“李”為犧牲一方,以“桃”為被保全一方,其主旨在於棄小得大,棄卒保車,以犧牲局部利益、確保換取全局的勝利。“李代桃僵”,不一定作為既定的策略,往往作為應變之計。南宋?郭茂倩《府詩集?雞鳴》的詩中說:“桃出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此詩的本意是比喻兄弟休戚與共的誼。至於以“李”代“桃”是否合適有價值,這就需要決策者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因為敵我雙方交戰中,戰局千變萬化,在力量處於劣勢的一方,若能巧妙地運用“李代桃僵”之策,也有可能戰勝優勢的一方。解語中所舉賽馬例子,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記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將軍田忌常和王族們賽馬。孫臏看到他們的馬力相差無幾,都是上、中、下三等馬,於是向田忌獻策,用下等馬應對上等馬,用上等馬應對中等馬,用中等馬應對下等馬。比賽結果,田忌隻輸了一次,而勝了兩次。這次賽馬的策略就是以犧牲一匹下等馬的代價,換取了一匹上等馬與一匹中等馬兩次的勝利。以局部的損失換得了全局的勝利。“李代桃僵”之計,也是“舍車保帥”、舍小換大之計。

在春秋末期,齊國的大夫田成子因上台“名分不正”,加上其內部怨氣衝天,外部諸侯不服,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麵。正在這時,越國借口說他篡權,出兵攻打齊國,田成子慌了手腳,趕緊與幕僚商量對策。有的說:“越國欺人太甚,動員全國兵員迎敵。”有的說:“時下國內人心浮動,臣民未曾享受大王恩惠,若傾城出動,難得民心,難以服眾。”有的建議:“效仿他國,割讓城池,免動幹戈。”田成子聽來聽去,總覺得這些人建議都不是破敵良策。正在這時,田成子的哥哥完子向他獻計說:“我請求大王恩準我率領一批賢良之臣出城迎敵,且以真打,又被戰敗,全部戰死。如此,即可讓越退兵,保全國家。”此言一出,滿座皆驚。田成子也不解其意,追問何故?完子從容回答:“王弟現在占據齊國,百姓不了解你治國本領,不知你政績,私下謂你為竊國大盜,不一定能舍身為你打仗。而我帶領賢良之士,出兵迎敵,戰而敗,敗而死,以身殉道。而越國出兵攻齊,其意在各諸侯麵前揚威盜名,而侵吞我國,現在恐怕還實力不及,若其殺死了大王兄長,目的已酬,估計不會進一步行動。國內民眾看到我率賢良之臣為國盡孝,亦可安撫民心,國內就會穩定,這是唯一的救國之道。”田成子含淚聽完兄長的建議,哭著為他送別。果然,完子以身殉道,救了齊國。在這裏,完子在權衡各方麵利弊後,“李代桃僵”,舍身保國。

另在戰國時,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一戰,趙國大敗,趙國以割讓六座城池為條件,使秦國撤兵回營,從而獲得了整頓軍備的喘息時間。趙國孝成王接受虞卿的建議,一方麵對內采取強國方略,整頓軍隊,修築城防,獎勵耕種;另一方麵對外,則采取用六座城池去賄賂齊、魏、楚,積極推行“合縱連橫,聯合抗秦”的策略。過了一些時候,秦王派使臣去趙國接受割地,但趙國巧妙一拖再拖。秦王等得不耐煩了,急要兵討伐,秦將白起告誡秦王:“趙國國已變,臣民一心,上下通力,現出兵已晚矣!”秦王仗著兵強馬壯,還是於公元前258年9月又一次兵伐趙。麵對秦軍的攻勢,趙軍避開秦軍的鋒芒,實行大步後退,讓出大片土地,將兵力收縮集中。秦軍一直打到趙都邯鄲城下。由於秦軍貪心占領城池土地,兵力不斷分散。而趙軍采取集中兵力防禦,避免與秦軍決戰,其後勁尚存。加上魏國王兄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姐是趙國的平原君的夫人,魏、趙兩國存在唇亡齒寒的關係,當接到趙國求援後,信陵君設計偷來了調兵的虎符,率領8萬魏軍殺向包圍邯鄲的秦軍。這時應趙國求援的楚兵也趕到了邯鄲,守城的趙國平原君看到魏、楚援兵已到,率領3000敢死隊從城內殺出。秦軍由於長期圍城,兵困馬乏,經不起內外夾擊,大敗而逃。秦將鄭安平率2萬多秦兵投降趙國,其餘落荒而逃,被困一年多的邯鄲之戰以秦軍失敗而告終。趙軍不計一城一池得失,“李代桃僵”,以小的代價換取了全局的勝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是成功使用“李代桃僵”之計,確保了英國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該戰例生在1939年8月,英國成功破譯了德國最高等級的密電碼,英國對德國的軍事行動盡在掌握之中,英國的皇家空軍總是在關鍵時刻、最有利的空域對德空軍作戰,屢屢挫敗了德國空軍對英的進攻。這引起了德國的警惕。希特勒開始懷疑“超級機密”是否存在泄密,決定進行一次代號為“月亮奏鳴曲”的空襲英國名城考文垂的測驗。英國首相丘吉爾從破譯“超級機密”後獲悉,德國要進行一次驗證“超級機密”的空襲,頓時陷入了兩難的抉擇。若通知考文垂市做好防空襲的準備,那麼完全可以避免或減少德國空襲帶來的損失,但是這樣一來,無異於告訴德國,“超級機密”的確已被英國破譯,屆時德國就會放棄使用“超級機密”,從此以後再也不能掌握德國的軍事行動,有可能帶來不是一個考文垂這樣的損失。丘吉爾經過反複權衡後認為,“超級機密”是英國戰勝德國的法寶,它的安全價值比一個城市的安全價值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