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這一謀略,係三十六計混戰計中第二十一計。其計原文為:“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其意為,保持原來的陣地形態,形成原來與友軍協同作戰的態勢,使友軍不懷疑,敵軍不敢輕舉妄動,這是從蠱卦《彖辭》“巽而止,蠱”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該計原來有解語,原文為:“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倘另有一敵,則需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我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全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續已催他敵,而友故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其意為,聯合友軍對敵作戰,要仔細察明敵人的態勢,如果現別處還有敵人,必須保持原來的陣地形態而分兵迎擊。“金蟬脫殼”並不是一走了事,而是采用分身脫離被動的謀略。所以,在我軍轉移陣地後,應仍然保持旌旗飄揚、鑼鼓聲喧,逼真地保持原來的陣勢,這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使友軍也不產生懷疑。隻有策劃摧毀別的地方敵軍返回時,才讓友軍與敵軍明白,或者還是不讓明白是怎麼回事。這就是“金蟬脫殼”,用於對敵作戰的時候,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敵人的計謀。例如,南朝宋將檀道濟被敵圍困,於是命士兵都披上作戰甲胄,他卻穿上白色的衣服,坐在車子上慢慢地向外圍轉移。魏軍害怕檀道濟另有伏兵,不敢接近他。檀道濟就這樣安然地走出包圍回國了!
“金蟬脫殼”說起來也是“走為上計”的一種方式,指的是在形勢危急,本身處於不利狀況,拚不得、退不得,麵臨生死存亡關頭,不得不行險設謀以逃脫虎口的決策。該計名除《三十六計》外,可完整查到的公認以元朝的《元曲選?朱砂擔》為先。但在元代之前,“金蟬脫殼”的語意其實早已有之。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文中記述,“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白爵然泥而不滓者也。”佛家、道家也常將亡故喻為:得道者之死,乃棄屍登仙,有如蟬之脫殼。而元代惠施《幽閨記?文武同盟》中寫有“曾記得兵書上有個金蟬脫殼之計”。可見“金蟬脫殼”一詞用於計謀會比《元曲選?朱砂擔》的時間更早。從古代戰例來看,也可印證古代使用“金蟬脫殼”之計早已有之。
在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不幸病倒在五丈原軍中。諸葛亮一向謹慎處事,凡事考慮周到,麵對自己病危,生怕死後被魏軍司馬懿知道給蜀軍帶來不利的局麵,在臨終前特向楊儀授以密計,要求在其死後,秘不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請一工匠雕塑一座如諸葛亮形神兼備的木雕,仍然羽扇綸巾,端坐在行軍車中,隨軍而行。同時,在撤軍轉移前,以一部分軍力對魏軍動一次佯攻,讓魏軍深信,諸葛亮仍然活在世上對蜀軍運籌帷幄,訛詐魏軍不敢輕舉妄動。楊儀、薑維遵從諸葛亮臨終前遺囑,在諸葛亮病死後,堅決依計而行。由栩栩如生的諸葛亮木雕穩坐車中臨陣指揮,又將部分兵力對魏軍動一次裝模作樣的進攻,緊接著投入戰鬥的部隊陣容整齊,有序撤出。魏軍看到蜀軍秩序井然,疑為諸葛亮設伏誘兵之計,不敢追擊,遂使楊儀、薑維率領蜀軍全師回歸。這是諸葛亮臨終前遺留的又一次成功使用“金蟬脫殼”的謀略。
五代時期,梁軍劉鄩與晉軍李存勖戰於魏縣。劉鄩得知晉軍主力調往魏縣,晉陽(今山西太原)大本營已經空虛,便決策派兵偷襲晉陽,搗晉軍老窩。為了避開晉軍視線,防止震動晉軍,劉鄩使用了“金蟬脫殼”的妙計。劉鄩所率梁軍,平日駐守城內,士兵總是打著旗子在城內巡邏。晉軍官兵隻要遠遠望見城牆上有梁軍的旗幟晃動,就能判斷劉鄩的軍隊還駐紮在城內。劉鄩摸透了晉軍習慣成自然的固定思維模式,令士兵用稻草紮成草人綁在驢背上,又在草人身上插上軍中旗幟,任由毛驢馱著草人在城牆上來回走動。晉軍遠遠看見魏縣的城牆上仍然旗幟穿梭不斷,對劉鄩仍然率兵固守魏縣城內深信不疑,但此時劉鄩使用“金蟬脫殼”之計,趁著晉軍沒有現破綻之機,悄然將全部人馬撤出魏縣解除了被晉軍圍困之危,又為偷襲大本營晉陽要地爭取到了時間。
在國民黨軍閥混戰的年代,閻錫山就是利用“金蟬脫殼”之計,在鄭州逃脫了蔣介石對他的誘捕。在1929年,馮玉祥、李宗仁、張奎、俞作柏、唐生智、石友三等部,曾先後起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戰爭,卻都被蔣介石使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逐個打敗了。但時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太原分會主席、北平分會代理主席兼第三集團軍司令、平津衛戍總司令的閻錫山,一直蜿若遊蛇,周旋於各派軍閥勢力之間,不但未受打擊,相反所掌晉軍還在軍閥的混戰中得到鞏固展。
蔣介石對閻錫山麾下聚集的反蔣勢力,依然占據中國北方半壁江山,意欲與其平分天下的意圖十分明白,蔣介石還掌握了唐生智在1929年12月底動反蔣戰爭時,曾與閻錫山有過反蔣密謀的況。1930年元旦,蔣介石借新年之際,在《中央日報》上表了《以氣節廉恥為立國之本》的賀詞,殺氣騰騰地教訓尚存實力的反蔣派是“以投機取巧為智,以叛亂反複為勇”的人,要求反蔣派認清形勢改邪歸正。時在河南督師的閻錫山,看了蔣介石說的一席話,好似專門針對他說的一樣,有大禍來臨的感覺,揣測蔣介石下一個打擊目標就是他和他率領的晉軍。閻錫山畢竟透徹了解蔣介石的性格,他對蔣介石意圖判斷十分精準。蔣介石的確下了收拾閻錫山的決心。蔣介石使用“調虎離山”與“緩兵之計”,以討伐唐生智反蔣活動為名,命令閻錫山率晉軍主力7個軍開往河南,並命令閻錫山由太原親赴鄭州督師。同時,密電國民政府軍長何成浚以在鄭州召開軍事會議為名,借機捉拿閻錫山,押送南京問罪。為此,何成浚先期抵達鄭州,會同河南省政府主席韓複榘共商捉閻事宜。此時,閻錫山率部已經抵達河南新鄉。何成浚從鄭州專程赴新鄉迎接閻錫山同往鄭州,並由韓複榘在鄭州東站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