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為進”一語出自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其意為,過去的顏淵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天下少有華美呀!“以退為進”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而作為軍事上一種計謀,說的是表麵上故作姿態退卻,實際上是準備進攻。其實“以退為進”的策略,最早見於老子所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意是,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能與他相爭。在老子這句話裏,已經揭示了以退為進的哲理。孫子對老子哲學在論兵方麵予以承續,《孫子兵法?軍爭篇》中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也。”意為,兩軍爭奪製勝最困難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彎路變為直路,把不利變為有利。所以用迂回繞道的佯動,並用小利引誘敵人,這樣就能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所要爭奪的要地,這就是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了。
“以退為進”與以迂為直,其中含義很相近,可謂異曲同工。另外,“以退為進”與“走為上計”二計謀也很相近,都以“退”、“走”為手段,以達到反攻為目的,但“以退為進”與“走為上計”的差異在於在敵我力量對比上,“以退為進”的應用並非一定處於劣勢,而走為上計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戰略大轉移。“以退為進”是有利條件或不利條件均可使用之謀略。“以退為進”之退出範圍相對於“走為上計”所走範圍要小一些;“以退為進”之退的時間相對於“走為上計”所經曆走的時間要短一點。換言之,“走為上計”是處於絕對劣勢時,為保存有生力量實行戰略退卻的策略。“以退為進”則更側重於戰術、戰役更好的進攻上的謀略。“以退為進”內中的退是為了麻痹敵人,使敵防範鬆懈,喪失警惕,削弱戰鬥力,屬於緩兵之計。經過積極主動的退卻,待戰場形勢生改觀,抓住一切有利時機主動出擊,以奪取戰爭的勝利。這是一個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均可使用的謀略,相對來說,不利條件下會更多地使用“以退為進”的謀略。
“以退為進”的戰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晉文公自從即位國君以後,重視整頓內政,展生產,使晉國實力逐漸強大起來,漸生霸主的**。而此時齊國國勢開始衰退,南方的楚國趁機把黃河以南的中原地方變成了自己的地盤,楚國有代替齊桓公成為霸主之勢。晉楚兩國都想成為霸主,難免生利害衝突。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采納中軍元帥先軫的計謀,使用離間計,使楚國與齊、秦、曹、衛產生隔閡。楚成王知悉後,怒不可遏,立即令成得臣北上討伐晉國。麵對楚國的進攻,晉文公命令全軍將士退避三舍。其部屬大惑不解,認為晉軍統帥是國君,而對方楚軍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道理!晉國的謀臣狐偃明白晉文公的用意,向其他人解釋說:“楚王曾經有恩於國王,他這樣做,是為了信守‘要是晉楚兩國交戰,晉國願退避三舍’的諾言,表明晉國是誠信的國家。”依此,晉國一口氣後退了90裏,直到城濮才停下,擺好應戰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講究誠信後撤,欲停止進攻。可是,領軍成得臣卻不答應,步步緊逼,一直追到城濮與晉軍遙遙相對,仍不依不饒,以十分傲慢的言辭向晉文公下達戰書。而晉文公卻很得體地修書回答道:“我們從來不敢忘記楚國的恩惠,一直不願與貴國交戰,故一退再退;如你們仍然不肯寬恕,堅持與我們交惡,我們隻得被迫在戰場上一爭高低了!”屆時楚、晉兩軍開戰,晉軍統帥又指揮軍隊佯退,且在戰車的後麵掛上樹枝,故意讓馬路塵土飛揚,顯出敗軍如山倒之勢。楚軍見狀忘乎所以,毫不防備,結果不知不覺進了晉軍埋伏圈。晉軍眼見楚軍中計,一聲呐喊,中軍精銳向楚軍攔腰衝殺,把麻痹大意的楚軍戰陣衝得七零八落,殺得丟盔棄甲,死傷慘重。成得臣見勢不妙,急忙收兵回撤,好不容易逃出重圍,但自覺戰敗沒法向楚王交代,知趣地自殺了。楚國戰敗後,大傷元氣,晉文公借此機會會合各諸侯,訂立盟約,實現了霸主的追求。晉文公退避三舍,看似信守諾言,其實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晉軍“以退為進”,避敵鋒芒,疲憊敵軍,實現反擊的勝利。
在近代,軍事家**,對“以退為進”的戰術,研究得最深透,運用得最自如、最成功。他曾經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以退為進”的策略作過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說:“誰人不知,兩個拳師相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衝,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衝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還列舉了春秋時期齊魯之戰、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製人,因而戰勝的戰例。他又列舉了我國從1927年秋天開始的革命戰爭的曆程,談到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失敗了,秋收起義也失敗了,都轉移到井岡山地區。從1928年5月開始,貫徹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遊擊戰爭十六字訣,結果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然而從1931年1月開始,黨內爭取一省、數省首先勝利“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占據了統治地位,主張“禦敵於國門之外”、“先製人”、“不喪失寸土”,實行短促突擊、堡壘戰、消耗戰,結果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逼得紅軍大搬家。直到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徹底宣告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破產,重新確立了**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在書中深地寫道:“這是費了何等大的代價才得來的嗬!”因此,**還總結說:“戰略退卻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軍力,準備反攻。退卻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處於在強敵的進攻麵前,若不退讓一步,則必危及軍力的保存。”從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戰爭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善於在強敵進攻之時,實行戰略退卻,誘敵深入,把敵軍“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工農紅軍雖弱,但避其銳氣,卻能養精蓄銳,以逸待勞,使敵我力量生變化,就可“擊其惰歸”,取得戰鬥的勝利。中國工農紅軍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其展壯大的曆程,包含了很多很多應用“以退為進”策略奪取戰鬥勝利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