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德國以此為由,動新的攻勢,一舉侵入烏克蘭、白俄羅斯,並威脅到彼得格勒。蘇俄政府雖然緊急動員人民進行了抵抗,終因力量懸殊,難於阻止德軍的進攻。在殘酷事實麵前,蘇聯布爾什維克中央大多數同誌理解了列寧的主張。而1918年3月3日德軍卻更加驕橫,對不平等協議的條件更是層層加碼,俄國最後喪失了126.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6200萬人口,32%耕地,26%鐵路,33%工廠,75%煤礦,還要支付60億馬克的戰爭賠償。布列斯特的和約對蘇維埃俄國來說是一個不幸的和約。但是由於這個和約的簽訂,使蘇維埃俄國擺脫了戰爭,贏得了暫時的和平,爭取到一個喘息的機會。蘇維埃政府正是利用這一時機,加緊國民經濟的恢複,建立和擴大了紅軍的隊伍,為後來粉碎帝國主義的武裝幹涉和國內的白匪叛亂,鞏固新生的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1918年11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蘇維埃政府馬上宣布廢除布列斯特不平等和約。蘇維埃政府使用“欲取先與”的韜晦之計,以短暫的屈辱換來了最後的勝利。
在近代,軍事家**在粉碎蔣介石的進攻時,在戰略上就多次成功地運用了“欲取先與”的謀略。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革命戰爭與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形,就是隻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是戰勝敵人,加恢複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還以“睡眠和休息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的比喻,通俗、生動地詮釋了“欲將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結果,全黨全軍在**這一謀略指導下,奪取了多次反圍剿的勝利。在1946年6月,國共全麵內戰爆時,當時國民黨有430萬總兵力,統治著3億以上的人口的地區,控製著全國所有大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加上接收了侵華日軍100萬兵力的裝備及美國大量軍援;而**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隻有127萬人,解放區人口隻有1億多,裝備遠不及國民黨軍隊,加上解放區大部分地區還未進行土地改革,反動封建勢力遠未肅清,後方也不很鞏固,敵我雙方力量懸殊顯而易見。**麵對敵強我弱的不利局麵,在1946年7月20日為黨中央起草了《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提出:“戰勝蔣介石的作戰方法,一般地是運動戰。因此,若幹地方若幹城市的暫時放棄,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暫時放棄若幹地方若幹城市,是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否則就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人民解放軍遵照**“欲取先與”的謀略,主動放棄了一些城市,在戰爭頭4個月,國民黨部隊占領了解放區150餘座城市,表麵上看人民解放軍把一些城鎮讓給了敵人,但實際上卻給敵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分散、削弱了敵軍的機動兵力,使我軍更能在大踏步運動中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又經4個月的作戰,至1947年2月,人民解放軍就殲滅了國民黨部隊的有生力量41萬餘人。國民黨軍隊隨著有生力量被殲與戰線延長,深感兵力捉襟見肘,已經喪失了全麵進攻的能力,隻能被迫采用重點進攻的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蔣介石統率的國民黨軍隊更是損兵折將,節節敗退,直至被**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的紅旗插遍全中國。劉亞樓大將對**“欲取先與”的謀略運用讚為偉大的第一步,認為**的“欲將取之,必先與之”作戰方針被大家認識和接受,保證了反“圍剿”戰爭的勝算。足見“欲取先與”在軍事家心目中的地位。
在商戰中,為了贏取市場,被市場接納,不少商戰也巧施“欲取先與”的策略。先給予一定的投入,花費一定代價,等待時機,創造條件,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約翰?d.洛克菲勒於1872年創建了美孚石油公司,在19世紀9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把目光瞄準了中國數億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為了打入中國市場,讓中國數億人口將原來使用菜油燈的習慣改為使用煤油燈,美孚石油公司也用起了“欲取先與”的營銷策略。美孚石油公司定製了大批精美的美孚煤油燈,然後在中國城鄉開展一項免費贈送“美孚煤油燈”連帶少量煤油的大規模促銷活動。許多城鄉百姓家裏都無償得到一盞精致的美孚煤油燈和少量煤油。許多百姓拿去試用後,古老的菜油燈與美孚油燈的亮度不可同日而語,深深被美孚煤油燈的亮度吸引住了。當壺中煤油耗盡後,欲罷不能。為了追求光亮,即使多花點錢,也願意再去煤油零售店購買煤油。長此以往,使用煤油燈照明成了廣大百姓日常消費,美孚煤油成了日常生活必需品。從此,美孚煤油在中國市場站穩了腳跟。美孚石油公司以付出很少的代價,就改變了中國人民照明的習慣,保證了煤油在中國消費大行其道。美孚石油公司從此也在中國大把大把地賺錢,這是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欲取先與”的營銷策略運用成功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