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為上計”是三十六計中最後一計。嫂索可濼爾說網,看最哆的言清女生爾說該計名曾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檀公指南朝名將檀公道濟,相傳有《檀公三十六計》,據傳考古現已見其刊本。《三十六計》的計語原文為:“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意為,全軍退卻,避開強敵。根據況主動撤退,並不違背正常的用兵之法。
該計解語原文為:“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前二隻於鼓上。羊不堪倒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相持數日。始覺之,則已遠矣。可謂善走者矣。”解語意為,當敵人占優勢,我方無法進取時,隻有投降、求和、退卻三條路。求降是徹底失敗;求和是一半失敗;退卻未必是失敗,正是為了爭取勝利的轉機。例如,宋朝的將領畢再遇率軍與金軍對抗,因敵眾我寡,他在一個夜裏把軍隊撤走了,卻把旗幟留在營地上,把羊倒掛起來,用羊前腳放在鼓上,羊被倒掛著難受,兩腳不停地跳動把鼓擊響。金軍聽到鼓聲,望見旗幟,不知道宋軍已經撤走了。等了幾天,金軍才覺,畢再遇早已經走遠了。這是善於退卻的戰例。
該計是指敵強我弱處於絕對劣勢的況下,為保存實力而主動退卻的策略。這個策略在不同的軍事文獻中有多種描述。如在《孫子?謀攻篇》中提出,“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在《兵法圓機?利》中也是,“避而有的全,則避也。”《吳子?料敵》同樣強調,“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可見,在敵強我弱的絕對劣勢況下,曆代兵家都讚成為保全力量,主動實行戰略退卻。其原因在於,在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況下,指揮者麵臨著四種抉擇:“其一是,不戰而屈的求和;其二是戰而不勝的投降;其三是魚死網破的死拚;其四是保存實力的撤退。”媾和、投降、死拚其結局都離不開徹底失敗,而隻有保存實力的戰略退卻,卻能夠卷土重來反敗為勝。無疑,在處於絕對劣勢的況下,實行戰略退卻,是最為英明的決策,故稱為“走為上計”。
“走為上計”是兵家常用的計策,相傳公元前206年,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項羽聽說沛公劉邦攻取鹹陽後欲在關中稱王,十分惱怒。在謀臣範增的建議下,項羽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準備在席間尋機將劉邦刺死。劉邦也深知鴻門赴宴凶多吉少,但此時的項羽兵強馬壯,若不去就有不打自招獨占鹹陽王之嫌,為項羽對劉邦開戰提供借口。在全麵權衡利弊關係後,劉邦帶著謀士張良、武將樊噲及少量衛士,硬著頭皮前往鴻門赴宴。席間,劉邦先製人,態度恭敬,言辭懇切,搶先向項羽解釋說:“自己先攻陷鹹陽並無搶功之意,乃實屬意料之外,我隻等項王到來便於撤出,請項王勿信讒言對我誤解。”項羽聽了劉邦解釋,心中釋疑,動搖了刺劉主意。範增見項王變卦,便喚來武將項莊舞劍,想借機殺掉劉邦。此舉卻被張良好友項伯看穿。
他也跟著起身舞劍,用身體掩護著劉邦,讓項莊始終找不了機會下手。為使沛公徹底脫離險境,張良安排樊噲進帳。隻見樊噲怒衝冠,怒指項羽忠奸不分,對勞苦功高、忠心耿耿的劉邦欲予加害。項羽一時語塞。劉邦找機會借口上廁所,與張良、樊噲一同出帳。張良命樊噲護劉邦抄小路速速回營,估計二人遠走後,卻不慌不忙回到帳中向項羽辭別,借口劉邦不勝酒力,與樊噲先行回營。範增聽說劉邦已跑,氣急敗壞地摔碎劉邦送的玉鬥,憤憤地說:“以後奪取項王天下者,非劉邦莫屬,我們都會成為他的俘虜!”在鴻門宴上,劉邦借機脫身,確屬明智之舉。否則,劉邦就有殺身之禍,那樣的話,曆史肯定會重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簽了準備對西歐各國動進攻的黃色方案。從1940年4月9日至5月14日,德國法西斯先後占領了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並越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一舉攻入法國,將英、法聯軍壓縮包圍在敦刻爾克海濱一塊很小的三角地帶,40萬英、法聯軍岌岌可危。英國首相丘吉爾深知在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下,死守硬拚是不能阻止德軍進攻的,果斷下令駐守在法國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向英國本土撤退。從5月27日起,征集了全國870多艘各種船隻,經過9晝夜苦戰,將33.8萬名盟軍部隊,全部運過英吉利海峽。而擔任掩護任務的4萬多名法國士兵卻全部成了俘虜。由於丘吉爾作出撤退的英明決策,保存了盟軍的生力軍。在1944年6月歐洲開辟反法西斯第二戰場時,此保存下來的30多萬兵力成了諾曼底登陸的主力,為扭轉戰局,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因而,丘吉爾事後曾不無自豪地說:“敦刻爾克的撤退,將是明天勝利的開始。”
偉大的軍事家**,對“走為上”的戰術運用更是得心應手。他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更是對“走為上計”戰策的生動總結。**不僅指揮了古今中外軍事史上,最成功的“走為上計”的長征,而且又於1947年3月中旬,親自率領**中央主動撤離延安,粉碎了蔣介石集中兵力重點進攻消滅陝北解放區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方針。當時,在陝北戰場上的人民解放軍隻有7個旅,全部兵力約3萬人,與進攻陝北的胡宗南兵團20多萬人相比,兵力上、裝備上都處於絕對劣勢,形勢十分嚴峻。到了3月中旬,胡宗南的大軍已經逼近延安城的外圍,延安的形式非常危急。是守還是撤?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擺在了**麵前。3月11日,**主持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會議,第一次鄭重地討論延安棄守的問題。在這次會上,**明確提出了“在當前應誘敵深入,必要時主動放棄延安”的主張。決定采取“走為上”的戰略,主動撤離延安,駐延安的黨政機關及人民群眾立即緊急疏散。但是對於放棄延安,有的人感上很難接受,甚至提出與延安共存亡。為此,**說服說:“與延安共存亡這個想法要不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蔣介石今天可以打到延安來,我們將來也可以打到南京去。今天我們離開延安就是為了將來再回到延安。這就叫‘走為上’。”3月12日,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人員乘坐飛機撤離延安後,國民黨空軍即對延安開始狂轟濫炸。3月13日,胡宗南率部從洛川、宜川一線開始向延安起進攻。為了抗擊敵人的進攻,掩護**中央機關和廣大軍民安全撤離延安,彭德懷指揮陝甘寧野戰軍進行了艱苦的延安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