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1 / 3)

現在,他要去的是他這次行動的第一站,也是本市東翼最邊遠的一個縣——南藜縣。臨黃市六縣五區的地理形狀像一隻蝙蝠,東西為兩翼,南藜縣和宋縣各占一翼之尖,是本市最遠的兩個縣,距離臨黃市區路程差不多都是一百四五十公裏。這個特殊地形的行政區劃也是長期形成的結果,是黃河曆史上屢次改道的作品。因為在這個範圍內,人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語言環境,以至於人的性格特點都大體相同,這幾百裏的臨黃地區,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往往牽連不斷,親戚扯親戚,朋友接朋友,這在黃淮海平原上可謂獨具特色。杜書成坐在那輛舊“紅旗”轎車裏,也不和老趙(還有一名報社記者)說話,而是默默地思考問題。

他準備和有關縣、區的幹部、群眾一起暢談一下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好形勢,座談農村承包責任製如何深入進行以及小康社會建設等問題,同時(應該是主要的)和當地人大及人大代表座談一下政府工作,請他們提提改進意見,對依法行政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然而說穿了,他這一個多星期的真實目的是“拉選票”,他想盡可能多地得到人大代表們的信任和支持,和盡可能多的人大代表交朋友。人大的作用越來越大,隨著民主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會與日俱增,甚而至於在關鍵時刻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一個趨勢,認識到這一趨勢比不認識這一趨勢好,早認識到這一趨勢比晚認識這一趨勢好。杜書成天生有政治頭腦,他的政治嗅覺十分靈敏。他知道未來的“風”會怎麼“刮”。

他想,他到南藜後,先和那裏的“四套班子”見麵,之後就下鄉鎮。要不要人陪著?要誰陪著?他以為隻能到地方再說吧。

他這一次下去,沒有聲張,也沒有跟下邊打招呼,可以說是“單槍匹馬”。這在他進入市級領導崗位以後,還是第一次,別的領導(近三十年來的)恐怕也沒有這麼做過。一般而言,現在不要說是市級領導,就是縣領導(他本人就是這樣)下去也是“前呼後擁”且事先安排好的。他們這一次行動近似乎古代的微服私訪,如果扔掉車子,再不帶個記者的話。但他覺得車子不能扔,讓大家見識見識堂堂一個大市的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坐的是什麼樣的小車,比縣裏的鄉裏的甚至一些村裏的小車都要破舊。

他坐這種車子,說明了他貼近老百姓,廉潔奉公,施政為民,為黨的事業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在待遇上攀比,是老百姓信得過的好幹部,好公仆。他帶記者,是為了記錄他的行程,把一路他的能帶來好影響的言行向全市人民公布,並把他所到的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各行各業發展情況及時報道出去。所以,這兩樣是不能不要的。他讓馬家太給他找一個筆頭快、功夫好的記者,馬家太給他派了這麼一個文弱的女子,她是《臨黃日報》新聞部的何楠,大學畢業才分來不到一年。她的談吐還可以,決不怯陣,話頭極流利,但不知她的文章寫得怎麼樣?馬家太還要給在電視台派倆記者。他不要,說沒有必要上那麼多鏡頭,如果有了重要消息,也可以讓報社記者給電視台送過去,播一播,如實在需要,再讓他們趕過來,省得人太多,不好招待,不好安排。

黑色舊“紅旗”轎車在國道上行駛著,不時有車輛從後邊鳴著喇叭超過去。超過去的時候,留給他的是一聲剌耳的風鳴。那聲音長長的,像超過去的那輛車看不見的長尾巴掃著公路路麵的那種摩擦聲音,令他厭惡。

他知道交通事故大都發生在“快”字上,所謂“十次事故九次快”。他從來不讓老趙掛高檔加太大油門,一般情況下,保持中速行駛。除非那一次例外,就是趕到宋縣參加聯合食品製造業有限公司奠基儀式那次,因為那一次是趕時間,要在五十分鍾內走一百四、五十公裏,不快是不行的。眼下他雖然心裏也有事,他對南藜縣人大代表心中無數,需要和他們溝通,溝通的方式尚在思想的繈褓之中,但是,他還是吩咐老趙中速行駛確保安全。不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江澤民總書記說,“安全重於泰山。”這話千真萬確。安全都沒有了,還要什麼效益呢?人也是如此,人安安全全地活著是第一要務。

站穩腳跟和向上攀登是兩個概念,卻也是同一個問題。隻有站穩了腳跟,才可能向上攀登,站穩腳跟是為了向上攀登,向上攀登又需要站穩腳跟。學生時代老師常說: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官道兒”上亦如此,老在一個位子上,實際上是在一點一點地倒退。與時俱進才是可取的。學生時代老師還說:學習如登山,登山必有難;有難就有苦,苦後才有甜。看,又想到“攀登”上來了!其實做官也一樣,往上升(爬)和登山是一樣的道理,要經過多少艱難險阻哇!要受多少苦哇!過了這道坎,吃遍了該吃的苦,才可能苦盡甘來,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