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楊氏先祖從早跑到黑,也就占了一個山頭,這也就是楊家坡地名的由來。地是占下來了,但在這深山密林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光要與天鬥與地鬥,還要處處防範不時出沒的毒蟲猛獸。
如何才能將宗族延續下去,後來楊氏先祖,請來附近土家族寨子裏的智者,讓其教授楊氏子弟建房屋修村寨。而後又從城裏請來教頭和先生,讓所有楊氏子弟練武強身,識文斷字通曉禮儀。
最後還修建宗祠,加強宗族裏的凝聚力。又立下祖訓,禁止兄弟蕭牆同門相殘。楊氏宗祠也修建得很獨特,它不像別人的宗祠都講究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之類的,而是坐東朝西。
據說是因為楊氏先人,是由東邊的山東境內遷來的,以後每次祭拜先人時,也會將東邊的祖庭也一起拜了。也以此來警示後人,明白自己的來處,明白祖輩們的創業艱難,不要忘本。
就這樣一代代延續下來,楊氏的團結,也讓楊義山他們這支楊氏遠近聞名,隻要你惹到一個楊家寨的人,你就是在挑戰所有楊家寨人的底線,你將麵臨的是整個楊家寨的怒火。
這樣一來的後果就是,楊家人的頭上都頂著一個刁民的稱號,走出去就會麵臨別人異樣的眼光,附近的十裏八村根本無人敢惹。但是也有好處,那就是楊家的男子不愁娶,楊家的女兒不愁嫁。
在二伯家吃過早飯,楊義山腋下夾這三條黃鶴樓雅香,手裏拎著兩瓶枝江十五年,和一些老年人的保健品。踏著被不知多少代人走過,十分光滑的青石板路麵,一邊和路上一些認識的人打招呼,一邊往七爺家走。
七爺,是寨子裏輩分最高,年齡也最大的人,掌管宗祠三十多年,雖然不是族長,但族長和族老都是他的子侄輩,真正稱得上楊家寨德高望重的長者。
剛到七爺家門口,七爺家養的土狗就開始衝楊義山狂叫。“誰在外麵?”聽自家的狗叫,一個幹瘦的老人從堂屋裏出來,開口就問。
“勝大伯,我山娃,我昨天剛回來,來看看您和七爺他老人家。”出來的人是七爺的兒子,已經七十多的大伯楊文勝,老人眼神不太好,要走近了才看清人是誰。
“山娃啊,你看你,來就來,拿啥東西嘛,真是。”勝大伯熱情的把楊義山讓進堂屋,然後讓兒媳給楊義山倒茶。
“勝大伯,景恒和景江沒在家啊?”
“那兩個兔崽子,去後山擺弄柑桔去了,得晌午才回來,一會在家吃飯,你們叔侄好好聊聊。”
“不用了勝大伯,大哥家二丫頭景玉不是要出嫁了嘛,家裏還有好多事要忙,我這作小叔的,看看有啥要幫忙的,也得出把力不是?七爺還住在祠堂那邊是吧,我一會就過去看看他老人家。”
楊義山沒在七爺家多坐,從七爺家出來拐個彎,走個兩分鍾,就到了寨子正中央的祠堂。祠堂是楊家寨唯一一座不是吊腳樓的建築,整個地基用開鑿得很規整的石頭磊起來的,高出地麵一米左右。
祠堂的牆體和立柱,也完全用上好的大青石修葺而成。正門九根一抱粗的椿木柱子,前三根左右各三根,支撐起門前一個長長的飛簷,兩邊各有一個廂房,院子的左右都是回廊,正對大門的神堂橫豎都是三丈三的進深,神堂上擺放著曆代先人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