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人寫了我一個東西,上麵有一段文字:
本刊曾經做過一個“封殺電視”的選題,到了麥家家我才發現,這一理念在他家裏已經貫徹實施了。家裏最小的地方是客廳,最差的電器是電視機,25吋,沒有遙控板的那種,擺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蓋的布上落滿灰塵,可見是“下崗”的遭遇……
說真的,我看了非常滿足——以此為榮為樂。
我一直認為,無論是對心靈而言,還是對寫作而言,喧囂最終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你可以不是一個以寫作謀生的人,但你無法不是一個有心靈的人。心靈不是肉體,有無窮的欲望和需要。心靈是排斥肉體的,肉體越喧囂,欲望越多姿,它越累。心靈隻要一點點,一點異樣的東西:無色無味,無形無狀,比飛翔還輕,比月光還靜,就是安靜、安詳、安心。文字是“屬靈的”,當你和文字相遇時,哪怕是一份產品說明書,內心也會沉靜下來——就像肉體碰到肉體,會情不自禁地活躍起來。關鍵是,這個世界太喧囂,太物質,太複雜,我們需要簡單,需要沉靜。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
以虛無的精神和心智戰勝(熄滅)潮汐一般經久不息的市聲和世俗。心中有磐石,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這就是虛無的博大精深,是心智,是無力的有力,是柔軟的堅硬,是枯燥的活潑,是無趣的有趣……人世的混亂和炎涼,內心的孤獨和無助,現實的紛繁與平庸,愛與恨,生與死,輕與重,是與非,黑與白……它們時刻都在銷蝕我們的意誌和生命。我以為,如果我們不服,想拒絕,想減緩銷蝕的速度和力度,最普通又實用的辦法就是:把門關上,打開一本書。與書為伴,把自己交給一頁“屬靈”的字,一本書,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你占領了一定的製高點。起碼是安全點。即使不慎被流彈擊中,受了傷痛,起碼你還能替自己療傷。
時下,網絡大有“奪人所愛”之勢。但我根本不相信網絡最終會讓我們離開書。網絡的本質不是這樣的,隻是現在它還年幼——像我兒子,才八九歲,還有點貪玩(居然設置了那麼多遊戲功能),還不太能夠理解、體諒大人的心情。但它會成長的,會慢慢長出心智,最終懂得大人的心情的。即使它不懂也沒關係,不要說幾千年來,光近幾十年來,相繼冒出了多少似乎會讓我們離開書的東西,但最終隻是“似乎”而已。像潮水,洶湧地上來了,又慢慢地退走了。如果真有哪股潮水,永遠洶湧而上,那麼“永遠”又會有多遠呢?可能近在咫尺。說到底,書是人類的岸,你若丟失了岸,又哪裏去找你呢?
2007年3月21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