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別讓抱怨害了你 (1)(1 / 3)

不管你是真有才,還是假有才,愛抱怨的人往往都是抱持折一種極其消極的工作態度,對工作百害而無一利。這種憤世嫉俗的心態,喋喋不休的怨聲載道,隻會讓你消極倦怠,不思進取,困在自織的繭中,與好運絕緣。因此,從這一刻開始,首先堅決打消抱怨的這種方式,然後再主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終有一天“懷才可遇”。

得誌的人,並非都是小人

在以往我們很熟悉的敘事文本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模式:那些取得良好發展前途或者取得良好權力位置的人們,通常被描述成通過迎合、奉承乃至為虎作倀的小人。他們通過不正當的競爭渠道,取得了對自己有益的發展機會,從而一躍而上,一飛衝天。這個時候,我們會對他們表示出由衷的唾棄與不屑,並且把同情的目光投給那些懷才不遇的人,甚至於認為懷才不遇者的不遇處境,完全是那些小人們造成的。

誠然,在社會和職場中,這種通過不正當渠道而取得發展機會的小人的確為數不少,並且時常充斥在我們的視線裏。可是,在對那些小人進行背後冷眼、憤怒指責的同時,我們是否想過,所有的事業有成者難道都是小人嗎?難道全是靠著不正當手段才有所成就的嗎?

通常情況下,如果有某個位置是人人向往的,那麼不管這個位置是一個職位、一個發展機會,還是一次機遇,哪怕僅僅是公司裏的旅遊機會,都會引起其他人們的羨慕。因為羨慕,所以產生這樣的心理--為什麼這個機會屬於他,而不屬於我?

很顯然,嫉妒產生了,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更多時候,嫉妒會蒙蔽我們的雙眼,遮住我們的內心。妒意頓起,讓我們感到怨恨,妒火中燒,讓我們由衷憤怒。

因為嫉妒,我們不會願意進行分析,不會願意去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毋寧相信這是不公平的--如果我在這個位置上,會比他做得更好,而沒有這個機會,不是因為我的無能,而是因為不公平,因為現在那個位置上的人是個小人!

因為這些,所以我們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一味地認定那些得誌的人都是小人,小則埋怨上級是非不分,大則抱怨天不開眼,使好人沒活路。

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坐下來,理性地想一想,分析一下那些得誌的人真的是小人嗎?他們取得成功,真的是因為那些小人之道嗎?自己的失敗,僅僅是因為自己不是小人嗎?即便身邊真的有小人得誌這樣的情況,那麼,那些小人又有什麼可取之處,就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

作為銷售部的主管,肖其將工作做得很出色。他在將部門管理和部門業績做的如火如荼的同時,很注重搞好和上級領導的關係。在老板眼裏,肖其既是業務上的骨幹,也是生活中的朋友。很多工作時間以外的應酬活動,老板也經常叫上他參加。一方麵他會說話、會辦事,另一方麵帶他拓展一下人脈,對業務的開展也很有利。

然而,所謂樹大招風,對於這樣一位老板眼裏的紅人,不但個別同級別的其他部門主管覺得心裏別扭,就連肖其部門裏的少數工作人員也發起了牢騷,背後罵肖其是佞臣,老板是昏君,並說肖其之所以當上主管就是因為拍馬。

不久前,肖其被調到集團的另一家公司做經理,銷售部由原來其他部門的主管接任,而這個新主管恰恰是過去曾經視肖其為小人中的一個。當他接手這個工作後才發現,麵對市場的開拓,業務的開展,銷售部主管這個位置並不是什麼人隨便都能做的,更不是靠拍馬就能取得業績的。無奈之下,他隻得去找到肖其,虛心地取經。

對那些有發展機遇、有能力的人咬牙切齒,並且以“酸葡萄”的心態去看人。試想,這種文化因素上的阿Q心理如果與自己認為的懷才不遇心理結合在一起,受損的恐怕不是那個身居高位者,而是自己的發展前景。須知,得誌的人首先是聰明人和有才幹的人,其次是善於把握機遇者。至於是否小人,則與之沒有直接的關係。

你是真才,還是自以為有才

懷才不遇有兩種,一種是真才,隻是客觀原因製約了他的表現;一種是自以為有才,而抱怨懷才不遇。可見,正視自己、反省自我,確認自己是天才還是人才;是人才還是庸才;是乏善可陳的普通貨,還是待價而沽的搶手貨,恐怕是抱怨懷才不遇者們當務之急要做的事。但這也並非簡單的事情,正如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