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謂主官是米飯饅頭,則幕僚相當於副食品。龐大的副食品家族,有的是茶,有的是酒,有的則是醬油醋,有的卻是蓋著油花的變質雞湯,肉眼難辨,飲之竟有送命之虞。
替人策劃打天下,幫人上位做皇帝,像劉基這些人,謀劃周全,乃全職參謀,史上代不乏人。
自己在幕僚位置心急如火全神貫注捶胸頓足嗟歎哀惋,而將共和總統拽回皇帝位上,楊度還是第一人。
據說在中國,魚翅是所謂象征身份和地位的食品(參考消息2007,4,24)。為了吃魚翅,食客抵死撈過界,每年至少有3000萬片鯊魚翅經由香港進口。
魚翅被人類大量撈取,破壞海洋生態,但它是所謂中國上流社會最愛的一道菜。那些醜陋的饕餮們顯示身份或拉攏生意夥伴,都以點此菜肴為榮。
荒謬之處在於,營養學界認定魚翅完全沒有味道。它風幹後被切碎,加雞湯鴨湯香料在七小時內以複雜程序烹製,然後魚翅膨脹,像明膠狀,黏稠不堪,然後加胡椒或醋等,食客將之喝下,這些醜陋的中國食客,飲用時還大聲咂嘴。
楊度,這個烹製惡湯的參謀,他就力圖做一碗政治惡湯,並期待大聲咂嘴的那一刻。他的廚藝和廚品,既淡乎寡味,又破壞政治生態。
楊度1874年生,比陳獨秀大幾歲,差不多是同時代人。1902年赴日留學,與黃克強同窗。轉年保薦入京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為清廷迷信所忌。於是又回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國憲政,與汪精衛同學。科考落第後,從王闓運學帝王之術,常自詡“餘誠不足為帝王師,然有王者起,必來取法,道或然與?”其幕僚心態,昭然若揭。曾經被吳樾炸彈襲擊的五大臣,1906年出洋考察憲政,楊度和梁啟超捉刀起草報告,楊度撰寫《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由是博得大名。
辛亥革命前夕,清廷皇族內閣成立,楊度出任統計局局長。武昌起義後,他前往河南,投到袁世凱幕下。曾作為袁的代表之一,負責南北調停。黃興邀他加入國民黨,他居然提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內閣的主張作為前提。顯然,他的壓寶,不在這裏。夏壽田、八指頭陀、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陳獨秀、孫中山、黃興、汪精衛……都是他的熟人或曰社會關係,他有的是做幕僚的躊躇滿誌的本錢。
楊度之幕僚作業,至帝製籌劃期間,達於極點。
《籌安盜名記》,載於《洪憲舊聞》,是為最早的第一手翔實記述,嚴複本人看過並深表許可。作者侯毅,是嚴複的學生。
籌安會動起來,洋人古德諾的《中國宜複君主之論》,又打入一劑強心針。
楊度在其文發表後第三天,親訪嚴複。先講了一大段他打麻將的心經,七翻八碰,二五開杠,天緣湊巧,大獲利潤。說是從此可以判斷他的運氣來了。運氣乃人生大運,不特將有多金之收獲,且有人生紅運駕到,說得津津有味。嚴複不知道他的葫蘆裏麵是何底子。
次日他又做不速之客,以請嚴複重新翻譯古德諾文章為引子。嚴複婉謝。然後,楊度說是擬組織籌安會,研究君主、共和政體的優劣,而故意將火星拋至嚴複身上,因為勢在必得,即有意引其駁斥。果然,嚴複慍然作色,“今日人君威嚴既成覆水,貿然複舊,徒益亂耳……”,嚴複也有極妙的比喻,拿來說明問題:“凡猝然盡覆已然之局者,皆為仆所不取,國家大事,寧如弈棋,一誤能容再誤乎?”
楊度心理儲備當不在話下,他也不生氣,引述外人、時人的看法,闡述他的“中國非君主不治”,嚴複回答相當直截,那麼,想當君主便去實施即是,古來瞄準大位的人,都仗恃其勢力,哪裏還有待於同別人商量呢!
嚴複的意見,乃是,必欲使其入會,研究發表意見可以,但不能強迫主張相同。實為處無奈情形下試圖有以轉圜之。
又過了一天,楊度又來邀宴,出席者為後來列名籌安會的人員。嚴複辭謝。晚上,楊度又來,嚴複閉門不見,楊氏怏怏離去。過些天,楊氏派人送信來,說是承極峰(袁世凱)旨意,嚴複必須列名發起人,辭謝恐有所不便!而其發起啟事已經送交報館。顯然,他已很不耐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