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大勢不好 (2)(1 / 2)

黎元洪繼任總統後,原在美國參加過政學會的議員,即提出政學會這塊舊招牌,來和其他政團抗衡,其中骨幹如廣東楊永泰、湖南鍾才宏、直隸穀鍾秀、江西湯漪、雲南張耀曾、四川李為綸、湖北韓玉宸等,頗為活躍,但與黃克強先生已毫無關係。

1931年胡漢民通電指摘南京當局電文中特別提起政學係雲“政學會員昔雖曾隸黨籍,自袁氏竊國,即已叛離。楊永泰、章士釗、湯漪之流,或依附軍閥,或假借文字,以反對吾黨及詆毀總理者,無所不用其極。民國七年總理南下護法,楊永泰勾結桂係,竊取政權,排斥總理以去;十年粵軍援桂,楊永泰受北洋軍閥偽命,親赴雷州就安撫使偽職,抗拒義師,為桂逆張目……”這樣的斥罵並不影響他們的縱橫捭闔,自1929年楊永泰得到黃郛、張群的引掖,受任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楊氏餘次拚命表現,對政治軍事問題,頗多建議,每被嘉納,加以李根源、章士釗住居蘇州、上海兩地,常為楊氏製策,相得益彰。政學係落寞不久,又趨於卷土重來的境況了。

雷嘯岑先生說,政學係沒有組織的形式,完全是以人事關係為生存發展的基礎,他們殆如蜘蛛結網,隨處蔓延,不露痕跡。端賴領導得人,肆應有方,無形之中構成一種潛力,稱雄政壇,以爭取個人的功名富貴而已。從民國六年以至大陸易幟的數十年間,政學係在北洋軍閥政府與國民革命政府之下,皆能夠在政治上發揮作用。時勢造英雄與英雄造時勢,兼而有之,主要是人才關係。因為他們注意吸收一般沒有既成的政治派係背景的人物,而這類人在政治社會占著多數,即不乏才智之士,盡入彀中,此政學係之所以成為不倒翁也。(雷嘯岑《政學係與現代中國政局》)

CC派人物對政學係的反擊。元老人物如鄒魯、張繼、謝持等人出麵或講話,宣傳當年政學係反對孫中山的罪行,要求將政學係人物從國民黨中趕走,從蔣介石身邊趕走。奔走於國民黨元老之間,請他們出麵,向蔣求情,將國民黨湖北、江西等四黨部交回中央黨部即二陳手中。其後蔣先生對楊永泰有些疏遠。二陳又把矛頭指向政學係中另一巨頭人物張群。

他們所展現的團結,絕非道德意義的團結,而是一切以利祿為考量的實用主義的團結。他們出於避害趨利的本能,在知道大勢已去之後,選擇了一種最能夠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方式,采取了延長自己政治生命的措施。也正因此,他們在所謂團結的幌子下,不僅會從此掩蓋己方同僚一切的瑕疵,還會全力以赴地為他披掛上陣。顯然,精於政治算計的政學係要員,要比其他派別更重技術,更懂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

在選票不成其為資源的舊政治時代,叱吒風雲,縱橫捭闔,翻雲覆雨,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即使到了民治時代,其行政方法在選舉技術上仍不會失傳。隻不過,到那時,寡頭政客的作用就有了莫大的局限性,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一套完全不再適用。

相對軍人嵌入地方政治,張發奎的一段議論振聾發聵。政學係的大員們看了,會不會羞愧難當?也許他們無動於衷。政學係幹員多兼有軍、政兩方麵的身份,宛如蝙蝠,難以分辨。《傳記文學》整理出部分《張發奎口述自傳》,其中談到,當軍隊占領一個地方之後:“複興重建工作應該交給政治家去做,但是有些軍人自私自利野心勃勃,他們兼任省主席,那就是軍人怎樣會變得有錢有勢。雖然我是粗魯的軍人,我知道在如此環境下潛藏的危機,我強烈反對任命軍人任省主席的傾向。試問哪一個省是由軍人治理好的?政治智慧絕非輕易得到的。我想不出有任何一位軍人任省主席政績良好。有人說福建省主席陳儀,然而我不同意這一說法——許多善事是我在福建做的。我感覺軍人十之八九是獨裁者,倘若我當了省主席,也許我也會變成獨裁者。但我從來不想被任命為省主席,我始終認為軍人從政是錯誤的。統率一萬多人的一個軍已經夠困難了。一個最小的縣也居住至少八千人,而大的縣份往往超過一百萬人。如果管理一個軍夠傷腦筋了,一名軍人怎能去管理一個縣!命令發布下去,絕不能保證它得到執行,很難指望老百姓會執行某人的命令,因為他們絕不是像士兵那樣組織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