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叔孫通式的人物 (1)(1 / 2)

其幕僚生涯的第二波,1917年後,他和蔣介石都到廣州,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參軍。隨後被派往四川,他的老家,聯係護法力量。在重慶,他和楊森、夏之時等成立川事維持會。

廣州軍政府方麵,南方軍閥排斥中山先生,先生往上海。廣州軍政府則以岑春煊為總裁。岑春煊為政學係宿將,李烈鈞邀張群參與軍政府事,遂與岑春煊結識。此際,軍政府為政學係把持,政學係骨幹章士釗為軍政府秘書長,楊永泰為廣東省省長。

這是張群與政學係的淵源,後來張群被視為新政學係的領袖,即源出於此。

1924年,馮玉祥在黃郛的策動幫助下,發動北京政變,黃郛出麵組攝政內閣,為總理。張群則出任河南省警務處長。吳佩孚1926年反撲,張群返回上海。

蔣介石在1922年,當陳炯明叛變時,應中山先生之命,從浙江老家趕回廣州,任東路討賊軍參謀長,隨後又任大本營參謀長。1925年,東征奏捷。1926年,他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決定率師北伐。北方軍閥加起來有七八十萬人,北伐軍隻有幾萬人,差不多為十分之一比例。所以,必須戰鬥與瓦解其內部同時運用。張群擔任分化孫傳芳的工作。

張群受蔣之邀,從上海返回,從此被蔣先生倚為股肱智囊。

叔孫通式的人物

劉文島可算一個善於拍馬,官運亨通的幕僚,也是典型的叔孫通式的人物,曾為唐生智的政治部主任,後來更任唐生智駐廣東代表;他和唐生智係保定軍校同期同學,後來留學法國,派頭洋氣。北伐前期,他已活躍於湘鄂之間。

唐生智派他到廣東,對李濟深和李宗仁竭盡奉承之能事。對他的隨員,則常常因小事予以嗬斥。“一次紀念周演說,要求唐生智的部下孝順唐總指揮,像兒子孝順父親一樣。台下文武官員兩千餘人哄堂大笑,唐生智本人在台上全副戎裝,怡然自得。會議後何鍵、李品仙等說,你要做兒子盡管去做,我們可沒有資格領受這個榮銜。”(《李宗仁回憶錄》,第二十章)

在唐生智第八軍期間,他常介紹他自己說是保定軍校出身,又留學法國,實在文武兼資,做黨代表一職似最為合適。

武漢南京對立時期,他反蔣比誰都激烈,其言辭諸如斥責“滿街都是革命黨,滿屋都是貪官汙吏”,他提倡“整頓紀綱,中興道德”,聳動視聽。寧漢對立解除,蔣介石占了先機,他馬上又輸誠於蔣,當上立法委員,隨後就被派為駐外大使。

劉氏所著《黨政生活論》頗得梁啟超讚賞。1918年12月,他隨梁啟超所率的歐洲考察團赴巴黎,並得其資助入巴黎大學政治係深造,獲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受聘於武昌私立中華大學,不久應陳銘樞之邀赴粵,結識蔣介石,並加入國民黨。是年冬赴湘,策動唐生智參加國民革命。1926年7月任唐第八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授中將軍銜,隨即參加北伐。

1937年11月回國後,曆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全國慰勞總會第三慰勞團團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華中宣慰使,1948年5月當選立法委員。新中國建立前去台灣,曾創辦《健康長壽月刊》。著有《政黨政治論》《行業組合論》《行業組合與近代思想》《意大利史地》,與其妻廖某合譯有《新軍論》《民約論》等。

作家胡秋原年輕時曾得到他的關照。他1931年為駐德公使,1933年調駐意大利全權公使。胡秋原幾個年輕人到了羅馬,來到中國公使館,見到了劉文島公使。將陳銘樞的介紹信取出,遞給劉文島。“這樣吧,今天晚上就請各位到使館來,替各位洗塵,大家痛痛快快地喝一杯,如何?好哇。羅學濂頭一個笑著回答,我們就叨擾公使一頓,晚上大家歡聚一下。來不及發請柬了,那就一言為定,晚上7點,請各位駕臨使館,劉公使很親切地說。”(張漱菡《胡秋原傳》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