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學生出身的幕僚汪崇屏 (1)(1 / 2)

河北省易縣人汪崇屏也是北京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為北大學生會幹事部主席,1922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室秘書,深得校長蔡元培器重,參加機要事務,負責吳佩孚之專線聯絡。1924年後,追隨吳佩孚左右,任吳部參謀,及吳部駐北平代表等職。他也是學生參謀,和康白情好有一比。

1924年9月,二次直奉戰爭初起,直軍在山海關九門口前線一帶布有大量部隊,其後被奉軍攻下。吳佩孚派援軍總司令張福來率重兵增援。

此次吳佩孚的失敗,固然由於馮玉祥的倒戈,然吳氏遲至10月11日始由天津親赴山海關前線督戰,汪崇屏分析說:

準備用海軍截擊奉軍的交通線與後動補給,故乘渤海艦隊司令官溫樹德所率領的旗艦,遊弋海上,並指揮海軍炮轟葫蘆島,終因風浪太大,不能上岸,也是主要原因。此時馮在熱河前線與段祺瑞有電報通消息,但對奉方則無。可知馮玉祥與奉方並無默契。

吳的參謀長張方嚴在吳軍中原來是一句話也不說的,但在此緊要關頭卻用吳的署名發了一個電報,催促後方的隊伍赴援。馮玉祥得電後,知前方軍情吃緊,不必再有所顧忌,便於10月19日自灤平回師,星夜疾馳,23日晨,即抵北京。等吳派在馮玉祥處的人回來,報告馮倒戈經過,吳問張方岩何以發電要後方增援?張一見吳的麵就跪下說:“我錯了。”吳說:“起來,我不殺你。”第二天(10月25日),吳率領參謀長幕僚等仍赴前線視察……張福來原為河南督理,等吳走後,其幕僚就將他擁著上船溜了。因此20萬大軍無人節製,加之奉軍猛攻,隊伍潰亂,因而敗北。如將隊伍交給彭壽莘還可以支持,並且齊燮元、蕭耀南亦可派兵增援,起碼能將隊伍撤走,不至於一敗塗地。等到張福來一溜,20萬大軍就都垮了。

此次戰爭,奉軍能夠得勝,據聞有日本的援助。然張作霖馭下治軍,都有他的一套,對文人很謙遜,對武人就用他那套“胡子”辦法。就是連張學良都很行,在二次直奉戰中,他所指揮的將領都是父輩的朋友,他對這些將領都以“大爺”稱之,遇到什麼事,總說:“大爺,你看怎樣辦?”那些老將領礙於情麵,隻好俯首聽命;所以什麼事都能順利指揮。(參見汪崇屏《吳子玉先生幕中見聞》)

汪崇屏任參政,白堅武仍為政務處長,張其鍠為秘書長,蔣百裏、章炳麟曾一度分任參謀長及總參讚。白堅武是吳氏的舊人,二次直奉戰敗後,大家都說他的不好,但吳佩孚一生向不說誰不好,或張三怎樣,李四怎樣,所以始終未對白表示不滿。後來,他跟吳說,孫傳芳處很重要,他要去負責聯絡,吳氏就派他去孫傳芳那裏做自己的代表,結果一去不返。白堅武走後,政務處一切事情都歸汪崇屏代理,但白堅武始終沒有辭職,汪崇屏也沒有正式接任。

汪崇屏分析吳佩孚不能成功的原因,不是吳佩孚沒有能力,他應付一切都很好,並且在當師長時即享大名。汪崇屏以為,吳氏用人,尤其是使用高級幕僚出了紕漏,不甚得當。

譬如白堅武對人常有芥蒂,官腔多,真話少;蔣百裏(蔣方震)在他那裏時間很短,張其鍠時間較長。吳佩孚的幕僚長張其鍠早年在廣西習武,遍訪名師,以為武林秘籍盡在掌握之中,又多覽經史,覺得學問足夠縱橫捭闔,他因譚延闓的介紹得入吳佩孚幕。其人抱負大得很,經常掛在口邊的是:“我將來必當省長,牛刀小試豈是大丈夫所為?”他和吳氏甫見麵,即以其術數、易經、命理、星相的學養來為吳佩孚算命,說得吳氏感歎不已,大呼英雄所見略同。

後進的,以汪崇屏最年輕,汪氏跟白堅武等人不同,他為人平易,也不會打官腔。張其鍠跟汪崇屏最要好,人稱張其鍠是小帥,說:小帥哪樣都好,就是有點瘋。蔣雁行是傻子,因此他倆被稱為“一瘋一傻”。其鍠有時聰明,有時糊塗,但雁行確實有點傻,例如攻南口時,汪和張其鍠在北京,傻子在長辛店。此時使靳老二掌握兵權,就是傻子所幹的,因此,後來卻吃了大虧。武漢戰事緊張,傻子將靳老二的高汝桐師調往,高部剛剛在河南陽奉陰違,徘徊不前,並且堵著鐵路不讓援軍過去,因此武昌終於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