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的道德素質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國家的行政效能,而且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產生廣泛影響。他以規矩共遵和素質提高並舉的方式,塑造其高尚的職業道德,忠於國家、忠於職守、勤於政事、辦事公道;又在行政過程中養成官德,也就是權力道德,如清正廉潔、誠實無私、遵紀守法等,一度成為行政機關的楷模,前來學習觀摩者擠破門檻。
所以僚屬在他手下,養成良好的習慣,交代的事情,能辦不能辦,一定要有下文。
長期抗戰得保槍彈無缺,俞大維功莫大焉。
抗戰軍興,所有的兵工廠在俞大維督運之下,由人背馬馱,爬山過坎,轉運西南,然後披荊斬棘,鑿洞開工,加班增產,創造了罕見的中國式奇跡。兵工廠,到了抗戰勝利,已有18所,分布在西南各省,除了直接生產武器,還有機械、化工、冶金、光學等的研究及生產。
俞大維審時度勢,因為當時日軍武器整體上優於我國,假如兩軍在三陽線——洛陽、襄陽、衡陽拉開作戰陣勢,則日軍的重兵器將失去作用,而我軍兵工署所造迫擊炮、機步槍在抗戰後期,其性能已優於日寇武器,如此則掌握勝算之主動。
他到兵工署就職,第一把火就是訂立對外招標的黑皮書。以計算成本,作為招標簽約的依據,並規定任何采購案,承包商不得向承辦單位贈送財物,否則全案作廢。此令奉行,立即杜絕原先軍火采購中賄賂公行的流弊。管理方麵實施了技術提升、成本核算和兵工會計製度。到抗戰前,更建立了彈道、光學、冶金、精密技術等多個研究所。並在抗戰之初,就在各兵工廠實行了福利社會的一套方法,成立眷村及子弟小學。
交通部任內,他移植了中美聯合參謀本部的工作方法,隨情勢的變化,布置大型圖表室,配屬通信係統、設置通信網絡,再加譯電、分析、審閱等功能,使圖表變成動態。交通的進步,立竿見影。
每天的早餐彙報,兩小時內,要把全國交通的有關事項,分配或解決完畢,先是報告,接著協調,然後裁決。其餘的中高級幹部,多在歐美接受教育,術業有專攻,水平極高,一套成型的參謀作業和企業管理方法,在這裏暢通無阻,很快進入狀況,運作自如,完全沒有那種痼疾般的所謂公文旅行。
有一次出訪美國,偶往無線電城音樂大廳一遊,他問一個下屬,有何感觸?那人答曰,聲光俱佳,舞者麵容、曲線、服裝無一不美。俞大維就說,僅注意這些遠不夠啊。閣下是學管理的,一百多人的表演者如何進出前後台?如何訓練與管理?應到後台觀摩,才有心得。他又舉中國人的大型筵席,往往宴開一百餘桌,侍者如何分配才能同時上菜、撤盤?這裏麵都是學問。那人聽後受益匪淺。
作為大陸時期的最後一任交通部長,郵電、公路、鐵路、電信,在他任內無一不是飛速發展,工程、行政效率之高,為各部委之冠,種種細節,可見俞先生大處著眼的高度。
1954年,被任命為最高防務長官。當時他身在國外,陳誠促其束裝就道,但對任命,則要先征求他的意見。蔣介石說,不必!他這個人,一旦聽到炮聲,一定會及時趕到最前線。
他曾親自乘機到徐蚌戰場空中投糧。
像王耀武、黃維、鄭洞國等人,雖然戰敗了,但俞先生很同情他們,認為是可貴的忠貞之士。他也感到自慚:“如果換了是我,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我又能如何?”他是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
陳儀被執,他費盡心力,想去挽救他的生命,向層峰懇求陳情,整整一個上午,上麵不置可否,求其苟免未能奏效,他為此傷痛不已。
不在前線,就在去前線的路上!他的辦公室總是空的,他總在前線奔忙。1955年3月的一則日記可見其戎馬倥傯之一斑。“3月7日晚,我乘太昭艦北巡,翌日抵東引,視察防務後,繼駛馬祖,途經浪島、大西洋島。旋沿北竿塘西岸勘察海灘狀況。上午十一時在南竿塘登岸。適遇見顧問團陸軍組長麥克唐納準將,相偕視察部隊,然後乘原艦至北竿塘,遇大霧,故僅停留半小時許。九日欲往大白犬島,因風浪太大不能登岸而返回。”
他營救陳儀,未能奏效。到了孫立人案發,他參與九人調查小組,叨陪末座,第一次開會,陳誠念調查報告,聲音細小,他聽不太清。輪到他發言,他就說,按照常理,似乎純屬孫立人個人或極少數人的行為,因為假如有案情,其他人就不太可能知情,因為知情的人愈多,事機愈可能提早暴露,知情人既少,為何牽連這麼多人?這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這顯出俞大維作為最高幕僚之一,感情和縝密的頭腦相配屬,為孫立人的冤枉,給出可信的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