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吳國與楚國的戰爭:權力的角逐與恩怨的糾葛
四年,吳國攻打楚國,占領了六地和灊地。五年,吳國攻打越國,打了敗仗。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子胥迎擊,在豫章大敗楚軍,奪取了楚國的居巢。
九年,吳王闔廬對子胥、孫武說:“開始你們說郢城不能攻入,現在怎麼樣了?”二人回答說:“楚將囊瓦貪財,唐國和蔡國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舉進攻楚國,必須先打敗唐、蔡兩國的軍隊才行。”闔廬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出動全部軍隊與唐、蔡兩國軍隊一起攻打楚國,與楚軍在漢水兩岸列兵對陣。吳王的弟弟夫概帶領軍隊請求參戰,吳王沒有答應,夫概就率領他的部下五千人攻擊楚將子常。子常戰敗逃往鄭國。於是吳軍乘勝前進,一連打了五個勝仗,一直打到郢城。己卯日,楚昭王出逃。庚辰日,吳王進入郢城。
楚昭王出逃後進入雲夢澤;強盜襲擊昭王,昭王便逃到鄖地。鄖公的弟弟懷說:“平王殺死了我的父親,我殺死他的兒子,不也是可以的嗎!”鄖公很害怕他的弟弟殺死昭王,便與昭王一起逃到隨國。吳軍包圍了隨國,吳人跟隨國人說:“周朝的子孫封地在漢水一帶的,楚國全部消滅他們。”隨國人想殺掉昭王,王子綦隱姓埋名藏起昭王,自己假扮成昭王來頂替。隨國人占卜了一下吉凶,結果不吉利,就謝絕了吳國沒有交出昭王。
當初伍員與申包胥是朋友。伍員出逃吳國時,對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包胥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等到吳兵攻進郢城時,伍子胥求得昭王卻沒找到,於是挖開楚平王的墳墓,拖出他的屍體,抽打了三百下才住手。申包胥逃到山裏,派人去對伍子胥說:“您這樣報仇,真是太過分了!我聽說:‘人多能戰勝天命,但天道也有能戰勝人的時候。’現在您隻是老朋友的部下罷了,雖然報了仇,這難道還算是天道嗎!”伍子胥對來人說:“替我向申包胥表示歉意:我像迷路的人還要趕路一樣,所以隻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於是申包胥跑到秦國請求援兵,秦國不答應。申包胥站在秦國的朝廷上,晝夜痛哭,哭了七天七夜聲音不曾中斷。秦哀公同情他並憐憫他,說:“楚國雖然無道,但有這樣的臣子,怎麼能不保存它呢?”於是派出五百輛兵車去救助楚國攻擊吳軍。六月裏在稷地打敗了吳軍。正趕上吳王長時間地留在楚國尋找昭王的下落,闔廬的弟弟夫概竟然自己稱王。闔廬聽到這個消息後才從楚國撤軍回來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敗逃走,就奔向楚國。楚昭王見吳國內部發生變亂又進入郢城。封夫概為堂谿氏。楚國再次與吳國開戰,打敗吳軍。於是吳王才回軍。
曆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尤其是在國家間的戰爭與和平中。這篇文字詳細地描述了吳國與楚國之間一係列的戰爭,以及其中涉及的恩怨情仇。讀完之後,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對於權力、複仇和人性的探討也更加深入。
吳國和楚國之間的恩怨,其實早在闔廬攻打楚國之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伍子胥與楚平王的矛盾更是這段曆史中的一大看點。當吳軍攻入郢城,伍子胥為了複仇,不惜掘墓鞭屍,這無疑是對楚平王的一種極大羞辱。這種行為雖令人咋舌,但也反映出伍子胥內心的痛苦和對於權力的渴望。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申包胥。作為伍子胥的老朋友,他選擇了另一種道路——保存楚國。申包胥的堅定信念和對於國家的忠誠,最終感動了秦哀公,使其派出兵車救助楚國攻擊吳軍。這一事件不僅凸顯了申包胥的個人英雄主義,更展現了一個國家在危機時刻所應有的團結和力量。
此外,文中還涉及到了闔廬的弟弟夫概的叛亂。這一事件無疑加劇了吳國內部的混亂,也使得楚昭王有機可乘,重新奪回了郢城。這一係列的事件其實都說明了權力的無常和脆弱。在權力的誘惑麵前,人們的信仰、忠誠和情感往往會受到嚴峻的考驗。
在這場吳國與楚國的戰爭中,我們看到了權力的角逐、複仇的決心、英雄的崛起以及國家的命運。曆史的進程就是這樣,充滿了無數的變數和未知。但正是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人類曆史豐富多彩的一麵。
434、吳越之爭:曆史的輪回與智者的警示
過了兩年,吳王闔廬派太子夫差領兵攻打楚國,奪取番邑。楚國害怕吳國軍隊再次大舉進攻,所以就離開郢城,遷移到鄀城。在這個時候,吳國憑借伍子胥和孫武的謀劃,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向北威震齊國和晉國,向南製服了越國人民。
又過了四年,孔子在魯國當政。
又過了五年,吳王討伐越國。越王勾踐率兵迎擊,在姑蘇打敗吳軍,擊傷了吳王闔廬的腳趾,吳軍退卻。闔廬創傷發作,病情嚴重,快要死去,臨死前對太子夫差說:“你能忘掉勾踐殺你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當天晚上,闔廬就死了。夫差繼位為吳王後,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練士兵。過了兩年,吳王討伐越國,在夫湫打敗越國的軍隊。越王勾踐帶領殘兵五千人退守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通過吳國太宰嚭向吳王求和,請求把國家托付給吳王,做吳王的臣下和女婿。吳王打算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勸諫說:“越王為人能含辛茹苦。現在大王如果不消滅越國,日後必定後悔。”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卻采納伯嚭的計策,答應了越國的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