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顏回:孔門之仁與智(2 / 2)

伯牛患有惡疾,孔子前去問候他,從窗戶外麵握著他的手說:“命運啊!這個人居然有這種惡疾!命運啊!”

厓雍,字仲弓。

仲弓問政,孔子說:“出門就像會見貴賓一樣,役使百姓就像承當大祭一樣。在邦內沒有怨恨,在邦外也沒有怨恨。”

孔子認為仲弓有德行,說:“雍也可使南麵。”

仲弓的父親出身低賤。孔子說:“犁牛的兒子騂且角,雖想不用於祭祀,山川之神會舍棄它嗎?”

厓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做季氏家宰。

季康子問孔子:“厓求仁嗎?”孔子說:“千戶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管理其賦稅。仁則我不知道了。”季康子又問:“子路仁嗎?”孔子回答說:“就像求一樣。”

求問孔子:“聽到什麼就實行嗎?”孔子說:“去實行。”子路問:“聽到什麼就實行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什麼就實行呢!”子華奇怪(孔子)對同一問題卻有不同的回答,問:“冒昧地問一下,為什麼問相同的問題卻回答不同?”孔子說:“求個性退縮,所以激勵他奮進。仲由好勇勝人,所以抑製他謙退。”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的個性鄙俗,好勇力,誌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腰佩野豬皮做的劍鞘,曾經冒犯過孔子。孔子設禮稍加誘導子路,子路後來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的學生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子路問政,孔子說:“自己先要身體力行帶好頭,然後讓老百姓辛勤勞動。”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倦怠。”

子路問:“君子崇尚勇嗎?”孔子說:“義作為上。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

閔損,字子騫,其孝行被孔子大加讚賞,他的人格魅力在孔子的敘述中得以展現。孔子通過描述閔損的行為,向我們傳達了孝的重要性。然而,閔損選擇不參與政治,拒絕了官職和祿位,顯示出一種對個人道德和人格的堅持。他的觀點“如有複我者,必在汶上矣”表現出他內心的獨立和不隨波逐流的精神。

孔子對於其他弟子的評價也很有意思。例如,他評價伯牛為有德行的人,盡管伯牛患有惡疾,但孔子依然去問候他,顯示出孔子對於人的內在品質的重視。而他對仲弓的評價,認為其有德行且可以擔任重要職位,這無疑是對仲弓的肯定和鼓勵。

子路,仲由,個性鮮明。他的好勇、直率和粗獷都讓讀者印象深刻。雖然曾經冒犯過孔子,但他後來卻成為孔子的弟子。孔子對子路的教導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孔子教導子路要自己做好表率,同時要勤勞不懈。他還強調了“義”的重要性,指出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如果隻崇尚勇而忽視義,最終會導致混亂和盜竊。這一觀點無疑深化了我們對於儒家道德的理解。

通過《論語》中對閔損、伯牛、仲弓和子路等人物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於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洞察。他強調個人的內在品質和道德修養,同時也強調社會責任感和勤勞的重要性。這種全麵而深入的道德觀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的指南。在今天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孔子的教誨仍然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