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孔子的智慧:品德與修養的追求(2 / 2)

446、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一段關於仁與道的思考

原憲字子思。

子思問什麼是可恥。孔子說:“國家有道,做官拿俸祿;國家無道,還做官拿俸祿,這就是可恥。”

子思說:“好勝、自誇、怨恨、貪欲都沒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很難得的,至於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去世後,原憲就流亡隱居在荒郊野地之中。子貢執掌衛國政事,出巡到衛國境內,隻見四匹馬拉的豪華漂亮的車子,排開叢叢荊棘,駛進陋巷之間,來到一處破門小屋,見到原憲,原憲手攜竹杖,身穿破舊的大衣,足登草鞋,出來見子貢。子貢羞愧,不自然地走了過去,說:“夫子怎麼病了?”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做貧,學習了道而不能實行才叫做病。像我這樣,是貧,不是病。”子貢羞慚,不高興地離去,一生引以為恥。

公冶長是齊國人,字子長。

孔子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裏,並不是他的罪過。”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南宮括字子容。

問孔子說:“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括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是個道德高尚的人啊!”南宮括問孔子:“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做官嗎?”孔子回答說:“國家政治清明時,做官的人是君子居多。”“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做官嗎?”孔子回答說:“國家政治黑暗時,做官的人也未嚐都是被君主任用的。像白玉上的汙點一樣(白珪之玷),你多次想它。如果你能像白玉一樣純潔無瑕就好了。”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說:“天下沒有行為準則的人大多是家臣、縣吏一類的人;在都城做官的公孫氏有四個兒子沒有做過官。”

曾皙陪侍孔子,孔子說:“談談你的誌向。”曾皙說:“暮春三月穿上春衣,邀上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裏遊泳,到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家。”孔子感歎地說:“我讚同曾皙的想法呀!”

顏無繇字路。路是顏回的父親,顏回和孔子曾各自主張不同的事情。

顏回死了以後,顏路貧困了,請求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買棺材。孔子說:“不管是材料好還是材料差的車駕,都各自有它的用處。我雖做過大夫之類的官,但我還是不能徒步走路送葬呀。”

在古代的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們共同探討了何為可恥、何為仁、何為官等問題。孔子對原憲的回答,揭示了國家政治清明與無道時,做官的不同意義,同時也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追求道和實行道比追求物質財富更為重要。對於公冶長,孔子不僅肯定了他的道德品質,更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顯示出對個人品質的高度重視。而對於南宮括,孔子的回答則強調了在政治清明與黑暗時期,做官的不同角色和責任。

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曾皙的觀點尤為引人注目。他的理想生活狀態,無疑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仁與道的生活方式。孔子對曾皙的讚同,也表明了他對於這種生活方式的認同。

最後,顏回的父親顏路,雖然生活貧困,但他的行為卻展現出了孔子所提倡的仁義。他請求孔子賣車為顏回買棺材,這一舉動體現了他對家庭和道義的高度重視。孔子的回應,雖然表現出了對顏路的同情,但也強調了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提醒我們不能忽視物質生活的實際需要。

總的來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對話和行為,不僅是對仁與道的深入探討,更是對生活方式的思考和選擇。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仁與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這些故事讓我們明白,追求仁與道並不隻是空談,而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