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孔子門徒:一代賢人的成長與傳承(2 / 2)

最後,我為這些門徒未能見證孔子之道行於天下而感到遺憾。盡管孔子一生致力於推廣仁愛、正義等價值觀,但在他的時代,這些思想並未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實踐。這不禁讓我想到,有時候即使是最偉大的人,也難以改變整個時代的觀念和風尚。但即便如此,這些門徒仍然堅定地信仰和傳承孔子的思想,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總結中,我認為這段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真正的智者不僅擁有知識,更擁有道德和仁慈之心;有時候即使是最偉大的人也難以改變整個時代的觀念和風尚,但即便如此,我們仍需堅定地信仰和傳承那些寶貴的思想和文化遺產。

450、霸王之路:從夢想者到行動者的蛻變

商鞅,是衛國公族的旁支,姓公孫氏,名鞅,其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擔任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才幹出眾,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恰逢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很嚴重,如果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來處理。”魏惠王聽後默默無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又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如果不采納我的建議重用公孫鞅,那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惠王許諾後便離去了。公叔座召來商鞅道歉說:“我向大王建議重用你而他不采納,他叫我殺死你。我看你趕緊逃走吧。”商鞅說:“大王的為人並不值得信賴。他采納你的建議重用我,這是騙人的話;殺死我,這是應該遵從的事。

公叔座死後,商鞅聽到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孝公召見衛鞅,商討國家大事。最初孝公對商鞅時並不在意,聽不進去。商鞅連續進獻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但後來又感到厭煩,因而對景監說:“你的客人隻是個普通人,不值得與他談治國的大計。”景監責備商鞅。商鞅說:“我用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勸說秦王,他的誌向不在這裏。請允許我再勸說他。”五日後,商鞅再次拜見秦孝公。孝公又聽不進去。於是商鞅對景監說:“我與秦王很難談到一塊兒去了。請讓我離去。”景監求情說:“你何必這樣離去呢?我就請求秦王再讓你見一次麵。”商鞅再次拜見秦孝公,孝公聽後很滿意。但仍然沒有采納他的主張。

他決定采取更為實際的行動,以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向秦孝公提出了“霸道之術”,即通過武力征服來擴大領土和勢力範圍。這一策略立即引起了秦孝公的興趣,他與商鞅討論了數日,對商鞅的見解深表讚同。景監對此感到困惑,不明白為什麼君上會對這種強硬手段感興趣。商鞅解釋說:“我告訴君上,隻有通過霸道之術,才能迅速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雖然這不能與三皇五帝的德政相比,但對於急於求成的君上來說,這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在曆史的長河中,英雄的崛起與隕落總是引人注目。商鞅,這位秦末的傳奇人物,他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權力和戰爭,更是關於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努力和智慧,成為一代霸王的曆程。

《霸王》這篇文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商鞅的一生。從他年輕時對刑名之學的熱愛,到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再到他毅然決定投奔秦國,這一路上充滿了挑戰與機遇,商鞅的智慧與膽識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不僅有著高遠的理想,更有將其付諸實踐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