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首先向周顯王進言,但被周顯王的臣子們拒絕。然後他西行至秦國,向秦惠王提出了吞並諸侯的建議,但當時秦國正在誅殺商鞅,對遊說之士極為反感,所以也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雖然連續遭到拒絕,但蘇秦並未灰心。他又東行至趙國,盡管趙國的奉陽君不喜歡他,但他的才華和智慧最終打動了燕文侯。在燕文侯的接見中,他全麵地分析了燕國的地理位置、軍事實力和經濟潛力,提出了與趙國結盟的策略。他的分析和建議極具說服力,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謀和眼光。
蘇秦的遊說策略和眼光讓我深感震撼。他不僅有深厚的學識,更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思維。他能夠準確地分析各國的優勢和劣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他明白燕國需要的是與趙國結盟以對抗秦國的威脅,而不是與秦國結盟。他深知趙國雖強,但秦國更為強大,如果不能妥善處理與趙國的關係,燕國的未來將岌岌可危。
同時,蘇秦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他經曆了家人的嘲笑、周顯王的不信任、秦惠王的拒絕和趙國奉陽君的反感,但他從未放棄。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總的來說,《蘇秦的智謀與燕國的未來》這篇讀後感讓我深感震撼和啟發。蘇秦的故事不僅展現了他的智謀和眼光,更體現了他的毅力和信念。通過這篇讀後感,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並欣賞蘇秦的才華和智慧,同時也希望我們能夠從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為自己的人生奮鬥之路提供啟示和指引。
456、蘇秦的智謀與戰國之巔:從燕趙合縱看曆史的變遷
燕文侯在聽了蘇秦的分析後,認為他說得有理,但又擔心燕國太小,西邊迫近強大的趙國,南邊靠近齊國,齊、趙都是強國。他告訴蘇秦,如果蘇秦真的想通過合縱來安定燕國,燕國願以全國追隨。
得到燕國的資助後,蘇秦再次前往趙國。此時,奉陽君已經去世。蘇秦趁機勸說趙肅侯:“天下諸侯、卿相,以至於普通百姓,都十分敬仰您的高尚品德,都願意接受您的教誨,向您表示忠誠。然而,由於奉陽君妒忌您的才華並不重用您,所以賓客遊士沒有敢在您麵前盡忠的。現在奉陽君死了,您終於可以與百姓親近了。臣鬥膽向您進獻一些不成熟的意見。”
蘇秦繼續闡述他的觀點:“臣認為,安邦定國的根本在於安撫百姓。而安撫百姓的要領在於選擇盟國。如果選擇盟國得當,百姓就安定;否則,百姓終身不得安定。請允許我陳述一下來自秦國的外患:齊國和秦國是兩個敵對國家,如果齊國和秦國同時進攻趙國,趙國百姓不得安寧;如果秦國進攻齊國而趙國趁機進攻齊國,百姓同樣不得安寧;如果齊國進攻秦國而趙國趁機進攻秦國,百姓還是不得安寧。所以那些圖謀別人的君主、攻打別國的國家常常以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來斷絕與別國的交往。因此,請趙王一定要謹慎,不要輕易將這層關係挑明。隻要黑白分明就好,陰陽自有分際。如果趙王能聽臣的話,燕國一定會獻出盛產氈裘狗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獻出盛產魚鹽的海域;楚國一定會獻出盛產橘柚的園林;韓國、魏國、中山都可以向您貢獻供奉,而大王的親戚和各諸侯的公子都可以受賜封侯。至於割地求和的事情,五霸之所以覆軍擒將而求得割地求和的利益;封侯貴戚的事情,商湯、周武之所以放逐殺君而爭奪天下。現在大王高居拱手而使兩國結為友好盟邦,使燕、齊從中受益;使楚、韓、魏三國保持安定。這就是我替大王謀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