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初初再次醒來,已經是兩天後了。
這兩天裏,趙初初一直在做夢,大部分都是有關於原主的記憶的。
原主家沒有分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是村子裏最窮的一戶人家,別人家雖說也沒有什麼青磚大瓦房,倒好歹也是個完完整整,能遮風避雨的房子。
而這老宅,簡直可以用破敗來形容了,下雨時,是屋外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刮風時,是屋外刮大風,屋裏吹小風。趙初初已經想不到什麼形容詞來形容這個家了。
老趙家一共十一口人,爺爺趙大根,奶奶陳菊花
二人育有三子一女,大伯趙有柱,娶妻李月娥
她爹趙有樹,娶妻張秀秀,
四叔叔趙有林,暫未娶妻,
三姑趙倩倩,嫁到朱家屯的朱大誌家。
小輩中有大伯和大伯娘的大兒子趙天登,小女兒趙初末,還有她和她弟弟趙天科。
這一家十一口人全都靠著田地裏那點微薄的收成過日子,日子過的緊巴巴的。一粒米恨不得切吃兩粒吃。
她爹是個獵戶,四叔也做過一段時間的貨郎,按理說,家裏的日子不該這麼清貧才是,可是三年前,大伯娘突然生了一場病,為了大伯娘的病,掏空了家裏所有的積蓄,後來沒過多久,四叔被人誣陷,差點打死,也是家裏湊了錢去贖回來了的。再加上她娘時不時的出幺蛾子,家裏也就越來越窮。直到現在都快揭不開鍋的地步。
說起原主的娘張氏,趙初初隻覺得這個女人對原主和趙天科,實在是太差了些。
從小對她們非打即罵,要說她是重男輕女吧,可她對趙天科也好不了哪兒去,小小的孩子身上,到處都有深深淺淺青青紫紫的痕跡。
除了對她們非打即罵以外,平時也不許她們吃飯,按理說老趙家一家沒有分家,吃飯也應該是在一起的,可是張氏為了自己多吃兩口,硬生生的鬧的到了吃飯的時候,可以分出一些來端到自己房裏吃,而趙初初兩姐弟,也隻能跟著她回了房間吃飯,可每次三人份的飯,都進了她一個人的肚子裏。
若不是大伯娘和奶奶時常將自己的留下點分給他們兩姐弟,這兩姐弟早就餓死了。
要說張氏一個媳婦兒,哪兒來的膽子這麼囂張,全是因為張氏是個滾刀肉,天不怕地不怕的。
至於趙有樹一個老實本分農家的小子,怎麼娶了這麼一個媳婦兒,這說起來也是有一段故事的。
張氏的爹,張鏢頭在押送一批貨物時,遇到了山匪,不敵,掉下了山崖,剛好被上山砍柴的趙有樹碰到,帶回家,請了郎中,將人救了過來,張鏢頭對此十分感激,教了趙有樹一些武功,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張氏對此十分不願,她有自己喜歡的人,是她那表哥,可是張鏢頭覺得此人十分虛偽奸詐,並不踏實,並不願將張氏嫁給她。
張氏礙於張鏢頭的威嚴,隻得嫁給了趙有樹。
剛開始幾年,張氏礙於張鏢頭威嚴,張氏倒也跟趙有樹過過一段和和美美的日子。
隻是後來張鏢頭病逝,壓在張氏身上的那座大山沒了,再加上聽人說她那表哥也休了妻,便怎麼看趙初初兩姐弟,怎麼不順眼,以致發展成了現在這個局麵。
至於兩姐弟的爹和其他家裏人有沒有阻止過,當然是有過的。
不說自家人,就說這村裏的人,那個沒阻止過。可是張氏這人,委實是不講理,誰要是來勸阻,先將你祖上十八代問候十八遍,若再要勸阻,就讓你將人領回去,這年頭,那家不是緊巴巴的過日子。就連趙老太太這種火爆潑辣的人,都搞不定張氏。
至此,村裏人再也不敢阻止她,也隻能在私下裏,給兩姐弟一點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