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事死如事生——論生死(3)(1 / 1)

我們是會死的,但我們已經從死神手中偷走了一些時間——那些我們已經活過的年、月、日,以及我們將繼續活著的每一刻。這些時間不管我們怎樣度過,它們終歸是屬於我們的,屬於我們這些已經勝利降生於世的人,而不屬於死神,盡管我們以後終將無可避免地死去。

人們對死亡的焦慮來自於從未充分發展過自己的潛能,為此他們深深地感到遺憾。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與其在死亡的恐懼中抱憾終生,不如好好地思考人生,充實地過完這一生。

逃避死亡者追逐死亡

一個仆人驚慌失措地跑到主人麵前稟告,他在市場上見到了死神,死神不停地推擠他、恐嚇他。他請求主人準他的假,以便盡快趕到撒瑪拉去,因為隻有在那裏,死神才找不到他。主人準了仆人的假,自己卻跑到市場上去見死神。主人找到死神後,便責問他為什麼恐嚇、威脅自己的仆人。死神回答說:“我並沒有恐嚇、威脅他,我隻是感到十分驚奇,沒想到居然在市場上見到他,因為我們原來約定的是今天晚上在撒瑪拉見麵。”

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們,即使我們在任何可疑和陌生的地方設防。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擊,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幸免一死。

死亡何時到來?死後我們將去向何方……關於死亡,有太多的不確定。死亡是個大謎團,但有兩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其一,我們總有一天一定會死;其二,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因此,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知道何時會死,而我們就把它當做借口,延遲對死亡的正視。我們就像小孩玩捉迷藏一樣,蒙住眼睛就以為別人看不到我們。

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吸引災難的磁石,所有一切都是由心相投影到現實中來的,消極思考的內心會吸引消極的現實,而積極的思考內心會吸引積極的現實。越是懼怕死亡、逃避死亡,你的內心也就會隻有死亡的存在,那麼你就會奔向死亡、追逐死亡。相反,如果對於死亡的恐懼降低,也就比較能接受死亡;增加對別人的關懷,更加肯定愛的重要性;追求物質的興趣降低,也就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層麵和精神意義。

在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裏奇之死》中,傲慢、狹隘、自私的中年官員伊凡·伊裏奇得了絕症,疼痛一直折磨著他。當死亡臨近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將全部人生都用來追求名譽、聲望和金錢,借此來逃避死亡。伊凡·伊裏奇開始對那些毫無根據地說他會康複的人充滿憤怒,因為他們這樣說會誤導他將這一生的錯誤繼續下去。

在和自己的內心深入交談之後,他清醒地意識到:他死得如此糟糕,這正是因為他活得如此糟糕。他的整個人生都錯了。為了逃避麵對一死,他竟然沒有讓自己好好活過。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好像平時坐在火車車廂裏,當他以為自己在前進時,卻是在後退。

隨著死亡逐漸逼近,伊凡·伊裏奇試著對他人懷著溫柔:當小兒子親吻他的手時,當仆人充滿關愛地照料他時,甚至,對他年輕的妻子,伊凡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份柔情。最終他沒有在疼痛中死去,而是在充滿愛心的愉悅之中安然闔眼。

就像伊凡·伊裏奇一樣,一個人隻有在麵對死亡威脅的時候,其自我意識才會真正的誕生。看過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的人都知道,在列車開往卡桑德拉大橋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通往死亡的途中。正是在這個時候,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才得以彰顯:可以選擇跳車逃走,可以奮起反抗,也可以一動不動地坐以待斃。但是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都是其自由選擇的結果,都必須為此付出代價。隻有麵對死亡的時候,人們才能夠破除成見,把真與假、善與惡等界限看得模糊。死亡,在其最深處終於暴露了人的自由。雖然死亡可以從肉體上摧毀我們,但死亡也能從精神上拯救我們。

麵對死亡,需要我們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我們既要把死亡當做生活中的“日用品”,又要把死亡當做奮進的動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對死亡的悲觀和樂觀中擺脫出來,進而將向死而生的奮鬥精神帶到生命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