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事死如事生——論生死(2)(1 / 1)

死亡,是生命硬幣的背麵,它總是通過種種方式投射到生命本身,就像照片的底片總是要求被製成正片,以便我們能更好地看清。因此,死亡的作用就在於引發我們思考,但是思考的卻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生命。這就仿佛置身於一個無法穿越的網球場,被死亡驚醒的思想在死亡上發生反彈,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彈回生命之中。我們絕不能為了不看見死亡而緊閉雙眼,也不能任由自己驚慌失措地在死亡麵前盲目遊蕩。

死亡,提供給了我們一種可以試圖理解生命的選擇,進而引發我們的思考,強行將我們變為思想者,變為一個沉思的存在者。

人類最大的憂慮來自對死亡的恐懼

音樂史上曾發生過一樁著名的“國際音樂奇案”:人們因為一首名叫《黑色星期天》的樂曲而自殺的事件接連不斷地發生。在匈牙利157人的自殺事件中,許多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和這首歌有過聯係;傳到別的國家之後,更是成為許多人死亡的直接或間接誘因,因此被查禁長達13年。它因此也被稱為“死亡音樂”或“魔鬼的邀請書”。

在“國際音樂奇案”中很多人把這些人自殺的原因歸結為《黑色星期天》這首樂曲,認為大家就是因為聽了這首樂曲而自殺的。其實不然,一曲音樂本身是不具備殺傷力的,那些聽了《黑色星期天》後自殺的人本身就有一種對生命的恐懼與焦慮,要知道《黑色星期天》剛好出現在二戰後破爛不堪,及隨後的經濟大蕭條年代,這是一個人類的精神屢遭迫害、生存受到威脅的時代,在這樣的悲劇背景下,再加上那憂鬱得讓人心碎的曲調,必然會使得很多人對死亡產生焦慮與恐懼。

確實,生命無常。從我們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死亡的陰影便如影隨形。因此,人們一直生活在死亡的焦慮中。然而大多數人在意識層麵並未覺察到自己對死亡的焦慮。這種焦慮被那些經過偽裝、改頭換麵呈現出來的表象所取代,如癡迷於累積財富以及盲目追求名望、貪圖享樂等,因為這些都可以提供給人們所謂的“不朽”。

而這些表象的東西並不能為我們的人生提供意義,並不能充實我們的心靈,當黑夜降臨,遠離喧囂,我們獨自麵對靈魂時,它們並不能驅走我們內心對死亡的恐懼,這恐懼又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我們享受生命的歡娛,剝奪了人生真正的快樂。許多人因此對人生充滿仇恨,甚至頗具諷刺意味地選擇自殺,另一些人則沉溺於狂亂和迷茫之中,以此來逃避存在的真相,逃避在前方等待著我們每個人的最終宿命。

無論是選擇自殺的人還是沉溺於狂亂和迷茫中的人,他們這麼做都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禍,人類最大的憂慮莫過於對死亡的恐懼。人們之所以懼怕死亡是因為人們害怕死後會受到懲罰或是任何不為人知的威脅,或者是害怕死後一切都會變成虛無,這種虛無意味著他們會失去他們曾經所擁有的全部。

但是,對於那些能夠反思死亡的人來說,死亡對其構不成任何威脅。地獄的恐怖,隻不過是人們編造出來嚇唬那些不安分的人的。因而,對於死亡,我們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因為我們從來都不與它共存:當我們在時,死是不在的;當死亡到來時,我們就已經不在了。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懼怕死亡,為那些我們已經不在人世間的將來的歲月感到不安和憂慮,與為那些我們尚未來到人世間的過去的歲月感到不安和憂慮是一樣愚蠢的。我們在出生之前從來不會因不存在而痛苦,因而,假設我們死後會因自身的最終消失而痛苦,就會顯得十分荒謬。

從根本上來說,當死亡通過我們的想象給我們造成痛苦時,我們應該明了,至少現在我們還活著。而且我們更應該思考一下出生所帶來的驚喜,這種驚喜應該與死亡的驚恐同等強烈。如果死亡就是不存在,那麼我們至少戰勝過它一次,那就是在我們出生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