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事死如事生——論生死(5)(1 / 1)

一個人誕生,他的煩惱、痛苦也會跟著一起誕生。有些人活得越久,就會變得越愚蠢,因為他為了逃避不可避免的死亡,就會變得越來越焦慮。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一個人“對誰需要?對什麼需要?”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需要一個前提:人,都是要死的。而當我們死亡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尤其是我們如此鍾愛、如此盲目依賴、如此努力想活下去的肉身。

如果沒有了死亡,理想、愛情、幸福以及痛苦、悲哀這一切都將不再重要,如果沒有必然的消逝,存在的一切都將被磨蝕,成為日漸擴大的空洞,這個空洞最終將吞沒所有的存在,成為萬劫不複的虛無。

人,必然是要死的。一個人隻有勇敢麵對死亡的時候,才能夠真正勇敢地麵對自己。對於每個人,生命都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這樣的一個生命是永遠不會重現的,在每個人身上,生命沒有一點一滴不是嶄新的。人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隻要充滿信念,願為自己的信念去獻出寶貴的生命,人生就有了價值,就會一代一代傳下去,使人的一生充滿了希望、理想、愛、幸福……

死亡之毒的解藥是愛

一位名叫安格納的女人快要死了,她充滿了痛苦和恐懼,非常希望能擁有一份真正親密的關係。她的兩個姐姐被深深震撼了。其中一個突然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充滿了謊言”。但是,她們兩個都無法走近安格納的心靈,也沒有能力與任何其他人形成親密的關係,她們甚至充滿恐懼地躲開了即將死去的妹妹。隻有女傭人安娜願意抱著安格納,她們緊緊貼在一起。

安格納死後不久,她孤獨的靈魂遊蕩回來,用一個可怕的孩子的聲音哭訴著並乞求姐姐觸摸她,因為隻有這樣她才能真正死去。她的兩個姐姐想要靠近她,卻又害怕死人那種冰冷、斑駁的皮膚,她們似乎提前看到了自己必將到來的死亡,驚恐地從房間裏跑出去了。這一次,又是安娜的擁抱讓安格納真正走完了死亡的旅程。

這是由英格瑪伯格導演的著名電影《呐喊與低語》,這部電影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描述了死亡的孤獨感以及人們對人際聯結的需要。

死亡的孤獨感來自對死亡的恐懼。隨著死亡的逼近,臨終者的這種恐懼會愈來愈增強:恐懼受苦;恐懼尊嚴蕩然無存;恐懼要依賴別人;恐懼這輩子所過的生活毫無意義;恐懼離開所愛的人;恐懼失去控製;恐懼失去別人的尊敬……這時,臨終者就會感到孤獨寂寞。但是當有人陪著他談恐懼時,他就會了解到恐懼原來是普遍的現象,個人的痛苦就會因而消失。

所以說,臨終者最需要的是別人能夠對他表達無條件的愛,越多越好。這種愛,遠勝過藥物麻醉劑,不僅可以減輕死者的痛苦,而且能夠驅除臨終者內心對死亡的恐懼,使臨終者內心歸於平和寧靜,以此讓臨終者安詳的離開人世。

那麼,對於臨終者,我們又該如何表達我們的愛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臨終者講真話,告知其死亡的臨近。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對死者隱瞞真相,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莫過於自己,臨終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是有所了解的,而且從別人對他注意力的改變、不同的對待方式、講話音量的降低、親戚的淚水、家人繃著的臉,就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日薄西山。這時,如果我們還是對臨終者隱瞞病情,隻會加重臨終者的心理負擔,讓臨終者看不到希望,從而加速死亡。

臨終者常會為一些未完成的事情感到焦慮。如果臨終者不清理一下未完成的事就不會放下去世,因為他們對自己過去所做的事情不能完全釋懷。當一個人去世時還懷著罪惡感或對別人的惡意,是不會安詳坦然地離去的。有時候人們會覺得在一個人即將離開人世時去治療過去的痛苦會不會太晚了?絕不會太晚,即使經過巨大的痛苦和虐待,人們仍然可以發現彼此寬恕的方法。死亡的時候有它的莊嚴和肅穆,在這一刻,人會不由自主地變得寬容、豁達,盡管這在以前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到的。能夠讓人接受和準備寬恕,盡管這是他們從前不能忍受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尾端,一生的錯誤還是可以得到寬恕與諒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