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事死如事生——論生死(6)(1 / 1)

一個人去世時最為理想的方式就是放下內在的一切,在那個關鍵時刻,心沒有什麼欲望、攀援和執著好牽掛。因此,在去世時必須盡力解脫臨終者對一切財物、權勢、親人、朋友的眷戀與執著。也許有的人認為這樣做是對愛的一種背叛,認為這是不愛的象征。其實不然,試想當我們坐在所愛的人床邊,以最深切、最誠懇的柔和語氣說:“我會一直在這裏陪著你,我愛你。你將要過世,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希望你能以平和的心態來麵對它。雖然我希望你能夠永遠陪伴在我身邊,但我不想讓你再承受更多痛苦。我們相處的日子已經足夠我回憶的了,那些記憶會伴隨我度過我的餘生,我將會永遠珍惜。現在請不要再執著生命,放下一切,我完全誠懇地允許你離去。你永遠不會孤單,現在乃至永遠。因為你會擁有我全部的愛。”讓臨終者放下眷戀與執著,這是對臨終者最深切的愛。

在對臨終者進行臨終關懷的過程中,也可以讓我們自己對死亡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進而能夠讓我們勇敢、坦然地去麵對死亡,並以死為參照物,積極地去麵對生命中諸多的問題。

完整意義的人生,勢必會伴隨著痛苦,其中,麵對心愛之人的死亡,是最大的痛苦。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選擇了生活與成長,也就選擇了麵對死亡的可能性。我們應該學會坦然地接受死亡,不妨把它當成“永遠的伴侶”,想象它始終與我們並肩而行。這樣,可以豐富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理性和現實。在“死”的指引下,我們定會清醒地意識到:人生是如此的短暫,而且愛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視死亡,就無法獲得人生的真諦,無法理解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活。萬物永遠處在變化中,死亡是一種正常現象,不肯接受這一事實,我們就永遠無法體味生命的宏大意義。

用生命表達一切

我們每個人至少戰勝過死亡一次,

而且是決定性地,

那就是

出生。

生不長壽是一種罪

生命的受胎是很不容易的,人身難得。從醫學的角度講,在男女的性行為中,男性的精子是幾千個或是幾萬個一齊出來的,就好像許多個兄弟姊妹賽跑,衝到最前麵的那一個,才有機會成功地創造出人,其他沒有機會的就死掉了。

生命的難得,就如大海中的盲龜,撞到一個海上漂流的木板,一抬頭,剛好伸進這個板子的洞裏。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我們自己的生命,維持我們的健康。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健康呢?是不朽嗎?是純粹的快樂?絲毫不含敵意的綿綿愛情?這些當然都令人向往,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它們的生活就是一種疾病。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的聖人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做出了回答。

哀公問孔子曰:“有智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處不理,飲食不節,勞過者,病共殺之。居下而好幹上,嗜欲不厭,求索不止者,刑共殺之。少以敵眾,弱以侮強,忿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

詩雲:“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人有三種死法不是命運注定的,是個人的自取滅亡。第一種:居住的環境不夠整潔、雜亂無章,飲食沒有節製,過度疲勞者,這樣,疾病就會纏身,最終導致死亡;第二種:作為下屬不安分盡職,總是想越俎代庖的去做一些領導範疇的事情,這種貪得無厭,野心膨脹的人必將會遭受刑罰而導致死亡;第三種是處處樹敵,寡不敵眾,以弱侮強者,這種自不量力的人必然導致群起而攻之,最後自取滅亡。

我們總是以為“長壽”很難,實際上,隻要避免了孔子所說的三種情況,長壽又有何難呢?人自身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人自身的美好素質,健康的身體、高尚的品格、超群的智慧、良好的性情。所以,我們應該注重維持和改善人的自身素質,而不是把我們的目光投向身外的財產和榮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