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事死如事生——論生死(7)(1 / 1)

要維持生命程序的正常運行,無論是整體還是部分,都應運動。生命的本質在於運動。身體的內部組織在不停地運動,心髒就會舒展自如,不知疲倦地運動;心髒每跳動一次,身體內的周期循環便完成一次;一次脈搏,一次呼吸,大腦也就會完成一次雙重運動。所以,人體的內外應該進行相互的配合和支持,人如果不進行戶外運動,那麼人的體外和體內就會不協調,比如說,某種情緒使我們熱血沸騰,但我們又不得不壓製使其不表露出來。

在人的主體素質中,能夠帶來幸福的直接因素莫過於保持良好的性情。良好的性情所帶來的好處會直接呈現出來,這種愉悅的性情能夠取代內在的素質,其他素質得來的益處卻無法代替它。一個人或許年輕、英俊、富有,備受人們的尊重,但要判斷這個人是否幸福,我們隻需去了解這個人是否愉快?如果愉快,其他並不重要,不論貧富貴賤,強壯體弱,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他是幸福的。

誰經常笑,誰就幸福;誰經常哭,誰就痛苦不幸。這是一句再普通不過的話了,但它卻包含著樸素的真理。愉悅之情無論在何時到來,我們都應該雙手歡迎。愉悅之情是幸福的現金,而其他別的都隻是兌現幸福的支票,愉悅之情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直接的。對於我們的生存來說,愉悅之情就是上帝的恩賜,我們的生存就是現在。可見,我們應該把追求愉悅之情放在第一位。而增進愉悅之情首推健康的身體,最次為金錢。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勞苦大眾的臉上時常洋溢著愉悅之情,富貴之家卻愁苦滿腹的真正原因。

一個人的幸福取決於愉悅之情;愉悅之情則取決於良好的健康狀況。如果我們把我們所處健康的日子和被病魔折磨得焦頭爛額的時刻,以及我們在兩種環境中的心情兩相對比,結果就不言自明。

我們的幸福九成在於良好的健康狀態。健康是一切快樂的源泉,沒有了健康,無論外在的什麼好處,都不具有任何的意義。甚至於那些主體的好處,例如精神、性情、氣質等,都會大打折扣。所以,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為了財富、官位、聲譽,甚至情欲以及其他歡愉而獻出自己的健康。

人不長壽是種罪,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生命需要欲望來扶持

希臘神話中的坦塔羅斯因侮辱眾神而被打入地獄,並因此永遠承受著痛苦的折磨:坦塔羅斯站在一池深水中間,波浪就在他的下巴處翻滾。可是他卻忍受著烈火般的幹渴,喝不上一滴涼水,雖然涼水就在嘴邊。他隻要彎下腰去,想用嘴喝水,池水立即就從身旁流走。同時他又饑餓難忍。在他身後就是湖岸,岸上長著一排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樹枝都被壓彎了,吊在他的額前。他隻要抬頭朝上張望,就能看到樹上蜜水欲滴的生梨,鮮紅的蘋果,火紅的石榴,香噴噴的無花果和綠油油的橄欖。可是,當他踮起腳來想要摘取時,空中就會刮起一陣大風,把樹枝和果實吹向空中。除了忍受這些折磨外,最可怕的則是時時刻刻麵臨著死亡的威脅,因為在他的頭頂上吊著一塊大石頭,隨時都會掉下來,將他壓得粉碎。

坦塔羅斯的痛苦緣於他的欲望,如果他對眼前的東西無所求,那麼他就不必忍受痛苦的煎熬。

一個人的欲望愈強烈,他的痛苦就會愈深,因為欲望經常附在他身上不斷地啃噬他,使他的內心充滿痛苦與矛盾。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主張禁欲,以為欲望泯滅了,也就遠離了煩惱與痛苦。

然而,生命是需要許多能量來支持的:欲望、憧憬、期待、喜愛、憎恨……欲望,有時是吞噬身心的鬼魅,常把自己推入萬劫不複的深淵;有時又是追求幸福的動力,是生命火焰得以燃燒的柴火。

1823年,35歲的大詩人拜倫已經開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變得無聊,死一般的無聊。於是,那年夏天,他跟著軍隊朝希臘進發,準備將生命獻給戰爭。行軍途中,他致信詩人歌德,傾訴自己的苦惱。

當時,歌德已75歲高齡了。一個風華正茂的生命沒有生活目標,沒有情人,不想結婚,更不敢談戀愛,將生活寄托於一場戰爭。而另一個風燭殘年的生命卻正準備向一個年輕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個年輕小夥一樣旺盛。

拜倫聞訊後,在異國他鄉更加憂傷,他說自己是年輕的老人,而歌德是年老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