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事死如事生——論生死(8)(1 / 1)

一年後,拜倫在沒有結果的戰爭中病死。臨死前他對醫生說:“我對生活早就煩透了,我來希臘,就是為了結束我所厭倦的生活,你們對我的挽救是徒勞的,請走開!”

而那時,年邁的歌德還在那個美麗的女子懷裏享受著生活,他的詩作一篇比一篇華麗而又激情澎湃。

讓人迷失自己的有時是欲望,有時又是沒有欲望。斷了欲望,就是心的死亡。幸福、成功,離不開生命欲望的熊熊燃燒。太多的欲望會拖累人的心靈,但失去了欲望,生活將隻留下無聊、孤獨和死寂。

生活本身就是這樣一個接一個的永無休止的欲望。一個隻求能夠賺錢養家糊口的人最後會發現,他其實還想要更多的東西,於是這又成了新生活的目標,直到他被滿足為止。但是滿足之後又會有新的欲求,於是隻好這樣無休止地走下去。這並不是說生活中充滿挫折,而是說生活就是永無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獲得最終的滿足。正是這些欲望和欲望的滿足賦予了生活的意義,使生命得以延續。

我們所謂的人生,其實就是在欲望和成就之間的不斷流轉。這就需要我們適度的把持,凡是以欲望之求的滿足作為幸福目標的,必然不幸地墮入不幸。恰是放棄這種幸福渴求的折磨的,反而能達到寧靜的幸福快樂。

人格的寬度決定生命格局的廣度

對“人格”的定義,可借一個公式來表達:性格+哲學,性格是人與生俱來所擁有的,而哲學是在人生過程中學來的,兩者合二為一,成為人格。換句話說,先天的性格加上後天形成的哲學,造就了我們的人格,也就是心靈的品格。

一個人本著什麼樣的人生哲學度過人生,將會決定他的人格。如果人生哲學紮根不深,這棵人格之樹的枝幹不會粗壯,也無法長成頂天立地的大樹。

那麼應該秉持什麼樣的哲學呢?

正所謂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在做人做事方麵都應該順其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心胸開闊、寬容待人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

世間技巧無窮,唯有德者可用其力;世間變幻莫測,唯有品格可立一生。這就是作為一個成功人士或希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的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左傳》中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最上等的,是確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業;較次一等的,是著書立說。如果這些都能夠長久地流傳下去,就是不朽了。這就是告訴我們,要以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隻有具備優秀品質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樂趣、生命的精彩。

人格,是人生的桂冠和榮耀。它是一個人最高貴的財產,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個人在信譽方麵的全部財產。人格使社會中的每一個職業都成為榮耀,使社會中的每一個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財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榮譽都毫無偏見地得到保障。它伴隨著時時可以奏效的影響,因為它是一個人被證實了的信譽、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結果,而一個人的人格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顯著地影響別人對他的信任和尊敬。

中國古代士人特別強調修身。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明確提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儒家的經典人生道路被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到了一個基礎地位,先有高尚的品行,然後在事業上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因此要成大事,就要做到誠摯待人、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義。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從而為事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年輕時,容易被容貌的美醜所束縛而不考慮關係到整個人生的品格之美。而事實證明,隻注重外表的人往往因外表而毀滅,看重品格的人卻因此而永生。

在新奧爾良的一個大廣場上佇立著一座漂亮的大理石雕像,在雕像上有這樣幾個字:“瑪格麗特雕像,新奧爾良。”

在黃熱病瘋狂蔓延的情況下,瑪格麗特活了下來,成了一個孤兒。長大後,她就嫁人了,但不久她的丈夫就死去了,她唯一的孩子也死了。她非常貧窮,也沒有文化,除了會寫自己的名字外,她幾乎不會寫字。於是,她就去了女子孤兒收容所工作。後來,瑪格麗特在這個城市開了一家自己的乳品麵包店。每個人都認識她,並且資助她購買運奶的小車和烤麵包爐。瑪格麗特非常努力地工作著,節省下每一分錢來幫助那些孤兒。她從來沒有買一件絲綢衣服,也沒有戴過一雙羊皮手套,她長得也不漂亮,但當她離開人世後,這座城市卻為這位孤兒的朋友和保護者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紀念雕像,作為對一個美麗的、有益的、無私的人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