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心智的成熟——論愛的真諦(1)(1 / 2)

情操駕馭友誼

高質量的友誼總是

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

其實質是雙方相互由衷的欣賞和尊敬。

朋友:一個靈魂孕育在兩個軀體裏

交朋友要找誌趣相投的。一個人的朋友越多,外界的聯係就越廣泛,他的生命力就越旺盛,生活得充實,即意味著不斷增加聯係的廣度和強度。但交朋友不是隨便可交的,隻有有共同誌向、有相似看法的人才能成為朋友。

每逢一個人失去一個朋友,就等於經曆一次死亡,而取得新的聯係、結識新的朋友則會使我們獲得新的生命。對於人的思想幾乎同樣如此,因為思想也具有生命。思想之所在,生命之所係。如果你的思想局限於你的工作,局限於你的物質福利,局限於你居住的那個城鎮的小天地,那麼你過的就是一種狹隘而拘束的生活。反之,如果你關心在中國發生的情況,你就如同生活在中國,如果你對一本優秀小說中的人物感興趣,你就是和那些饒有風趣的人們生活在一起。如果你全神貫注地傾聽優美的音樂,那你就會超脫現實環境,而生活在一個充滿激情和幻想的世界之中。生存還是毀滅,是熱烈而充實地生活還是僅僅是生存而已,這取決於我們自己。讓我們擴大和加強我們的聯係吧。我們既然活著,就要生活得有意義。

正像有些朋友可以與之共赴事業,卻無法共同建立一個東西,無法共同創業。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事,在他們身上無法實現。另一些朋友可以共同創業,卻無法共同守業,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讓他的手中握有權力,反而會讓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管寧與華歆小時是好朋友,結伴讀書。一次,兩人一同在園中鋤菜,地上有塊金子,管寧視而不見,繼續揮鋤,視非己之財與瓦礫無異,華歆卻將金子拾起察看,仔細想過之後又將金子丟棄了。此舉被管寧視之為見利而動心,非君子之舉。

還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外麵路上有官員華麗的轎輿車馬經過,前呼後擁十分熱鬧,管寧依舊同往常一樣安心讀書,而華歆卻忍不住將書本丟到一邊,跑出去看熱鬧。此舉被管寧視之為心慕官紳,亦非君子之舉。

於是,管寧毅然將二人同坐的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斷了交情,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當朋友之間所追求的東西有著懸殊的差別之時,朋友很有可能在以後的路上會分道揚鑣。因此,有朋友未必能夠一路通行,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學習、一起創業,然而隨著人生經曆的變化,有時也會在一個關鍵問題上出現分歧,使友情破裂,追求各種不同的人生。

如果把一塊將要熄滅的木炭靠近另外一塊燃燒著的木炭,燃燒著的木炭很容易地就能引燃將要熄滅的木炭,也有可能是熄滅了木炭使燃燒著的木炭熄了火。與人交往也是這樣的,如果我們與他人頻繁地交往,我們就很有可能被他們所同化,在不知不覺之中接受他們的興趣、觀點、價值觀以及他們的思維習慣,等等。盡管他們沒有惡意,但是可能他們缺乏素養、對事物的判斷標準過於偏激,所以他們同樣會對我們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鑒於這種巨大的危險,我們應該謹慎地與他人交往。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成為別人的益友,而不應該成為別人的損友。

古希臘有個人的朋友處境很貧困,但是這個人卻視而不見,不聞不問。蘇格拉底聽說這件事以後,就當著這個人和眾人的麵問安提斯泰尼斯:“安提斯泰尼斯,朋友是不是也像奴隸一樣,有其固定的價值?比如有的朋友也許無價,有的朋友則一文不值。據說尼克阿斯曾經為了買一個可以給他經管銀礦的人,花了整整一塔連的銀子。那麼是不是像奴隸有一定的價值一樣,朋友也有其一定的價值呢?”

安提斯泰尼斯回答說:“的確如此。對我來說,有的人給我錢我也不會和他做朋友,有的人我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想盡一切辦法,來爭取做我的朋友。”

蘇格拉底說道:“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得仔細反省一下,看看自己對於朋友的價值在哪裏。每一個人都應當使自己對朋友有盡可能多的價值,免得被朋友所拋棄。經常有人在我麵前說,自己被朋友拋棄了,朋友為了金錢而遠離他。對於這種情況,朋友就像一個一個無用的奴隸,人們不管能得到多少錢都情願把他賣掉,人們也同樣容易在能夠得到更多價值的時候,把一個沒有價值的朋友拋掉。我從來沒有看到有人願意把一個有用的奴隸賣掉,同樣,對自己有價值的朋友誰願意拋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