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談江山代有才人出?時序
中國的詩詞好比一棵大樹,一棵漢語的大樹,一棵文學的大樹,你用傳統詩詞形式寫出來的就是這棵大樹的一片葉、一個芽,必須與這棵大樹“匹配”。人們寫詩詞並不是把自己的創作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樹、語言之樹放在第一位,這樣味兒才對。王蒙《門外談詩詞》
1.網絡詩詞風波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某報副刊發表了兩首詞,其一《江城子?廢墟下的自述》,原文如下:
天災難避死何訴,主席喚,總理呼。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銀鷹戰車救雛犢,左軍叔,右警姑。民族大愛,親曆死也足。隻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原載《齊魯晚報》2008年6月6日A26版,作者王兆山。
此詞在網絡上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網民群情激憤,大砸磚頭,不擇言語。
我寧可認為這是作者的一個疏忽,是一個“火候”的問題。蘇東坡一首打油詩中談到過“火候”:“黃州好豬肉,價賤等泥土。富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蘇軾《東坡續集》卷十。不解煮、火候不到,就端上桌子,食客是要罵的。這個結果,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這首詞的確欠火候。